去不去伊朗?

字体大小:

消除对伊朗恐惧不安的唯一方法就是走近它、了解它。

餐饮业朋友不久前请我吃饭,要打听旅游伊朗事项。他一直对有悠远历史的文明国度很感兴趣,伊朗想去多年,一直无法提起勇气前往。他在面簿看到我发的伊朗图片帖子,格外向往,我们通过WhatsApp互通信息,他快被我“煽动”时,偏偏吃饭那一两天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交恶,他兴致又减,说得等等。这样担忧反复,伊朗是去不成的。

去不去伊朗,是个问题。伊朗是个难解的谜,很难摆脱一直以来欧美媒体所渲染的印象:凡提伊朗,必与核武、战争、动乱、极端、革命、恐怖分子等等负面形象相关,根深蒂固,使旅人避而远之。

凡谈到去伊朗旅游,最常遇到的反应是:“伊朗安全吗?”没去过的旅人只好这么回答:“听说很安全才去的。”若真铁下心去伊朗,除了家人那一关要过,最好出发前不要跟他人提起,免得兴致被周围的关心给浇熄了。只有安全往返伊朗的旅人可以回答:“伊朗很安全。”事实上,在哪里都会有意外,世上没有所谓最安全或最不安全的地方。

但这对没去过伊朗的人作用不大 ,他们还是对伊朗有莫名深层的恐惧与不安,这不是一两个人的一两句话就可消除的。消除对伊朗恐惧不安的唯一方法就是走近它、了解它。之前我对伊朗的认知,仅来自那几部动人的电影如《一次别离》《天堂的孩子》《樱桃的滋味》。

伊朗导游说,有美国旅客去过后说,伊朗比西雅图安全。去年11月底,我们一团来自新加坡与中国,在本地旅行社安排下前往伊朗八天,一路吃好住好玩好。但觉民风纯朴,友善热情,治安良好。有团友形容伊朗人像1980年代刚对外开放的中国人,对外国兴趣浓,争取与外国人合照,留下电邮期待能收到照片。他们很难想象我们这些外国人工作分外忙碌,哪管得了这些的心情吧。

去过伊朗的人,回头率很高,因为安全不算什么问题。外来女性得戴头巾有点不便,就学当地一些打扮时髦的年轻女子视它为时尚宣言。伊朗女性可以外出工作、驾车,出门不必男家属陪伴,德黑兰还有女德士司机,及伊斯兰教博物馆主管中国瓷器的女馆长。苏萨壁画上有句话这么说:“穿着端庄的女性,犹如深藏贝壳里的珍珠。”

伊朗给予我的是一波又一波文明的震撼。我已很久没在路上“触”到这么大的“电流”,完全被折服了。伊朗与沙特阿拉伯中东国家最大不同在于:它不靠石油起家,历史比中国的5000多年还长,人文底蕴深厚,有过数个波斯帝国(如古波斯、萨珊、萨非)的巅峰与辉煌。3500年前,伊朗所属的雅利安人在中亚崛起,并吞米底亚和巴比伦王国,建立阿契美尼王朝,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当时直达爱琴海边的“波斯御道”全长3000公里,是陆地上最快的高速公路。

近代的伊朗国势衰落,版图曾被俄罗斯与英国瓜分,越缩越小。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人民信奉伊斯兰教戒律,不喝酒,禁色情,但它不像外界想象的保守,国际名牌如LV已入驻德黑兰高级商场,米其林等级餐馆、个性化咖啡座与茶室也都找得到。

波斯遗风依然流淌,历史文明遗址烙印鲜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已有十几处,伊玛目清真寺即是璀璨建筑的典范。在德黑兰数家国家级博物馆内看到8000年前至6000年前的陶器、2000多年前的精美金器,工艺水平令人赞叹,展品精品与整体水平不逊于英美一流博物馆。伊斯法罕萨非时期宫殿内的大型壁画,令人坠入浪漫柔美的人世天堂。英文里的“天堂”词源与长水池、夜莺与玫瑰环绕的波斯花园脱离不了关系。

伊朗也是丝路主要舞台,数千年来骆驼商队往来,文明相互碰撞,造就各大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丰富多彩面貌。从伊朗回来后,阅读美国学者韩森《新丝路史》,格外亲切,因为伊朗一直出现,而我对它巳不陌生了。当年皇家留下的驼队驿站,400多年后翻新成酒店,坐拥波斯庭院,我们有幸下榻,人生几何?

至今,伊朗人仍优雅地坐在装修得非常雅致的餐馆慢悠悠用餐,在彩色玻璃光影里享受美味的石榴鸡、番红花饭和番红花雪糕。午餐时间外排人龙,打领带的侍应生忙中有款。一些高档餐厅酒店时有钢琴伴奏。欧美对伊朗制裁解除后,变化迅速,这样的氛围恐怕稍纵即逝。

huangxiangjing@hotmail.com

原载于2016年1月20日《联合早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