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作家程异改编《红楼梦》 宝黛说英语登纽约舞台

字体大小:

程异是本地英文作家,却也热爱华文文学和戏剧,他因喜欢《红楼梦》而在2007年将这部文学巨著改编成英语戏剧,又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获得纽约泛亚剧团支持,将他的剧本搬上舞台,即将在纽约外百老汇首演。

张曦娜/报道

梁麒麟/摄影

新加坡英文作家程异(Jeremy Tiang)虽然以英文写作,但因为热爱华文,喜欢华文文学作品,更爱上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几年来,他心心念念,一心想要将《红楼梦》改编成英文话剧,引介给非华语圈子及欧美的观众。

经过多年努力,程异改编的英语戏剧“ A Dream of Red Pavilions”即将于本月23日至2月14日,在农历新年期间,由纽约泛亚剧团(Pan Asian Repertory Theatre)呈献,在纽约外百老汇克勒曼剧场(The Clurman Theatre)首演。

值得一提的是,程异刚于去年12月获得中国“2015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翻译奖,表扬他“出色地完成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2007年开始写《红楼梦》剧本

曹雪芹经典名著《红楼梦》原著120章,过去不同的电视连续剧、电影、歌剧等都对小说有不同的诠释,或不同的着墨点。要把情节繁复、人物众多、叙事庞大的原著小说改编成剧本并非易事,以英文来写更是一项艰巨工作,要在舞台剧中将故事呈现出来,还真的很有挑战。但程异这些年来一心一意要完成此事,颇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

在华中初级学院念书的时候,程异就开始接触华文文学,读过唐诗,也读过鲁迅、老舍等中国新文学作品,并深深感受到华文文学与英文文学的不同。

14岁时,程异第一次接触《红楼梦》,读的虽是节本,却已有惊艳之感,从那时开始,他爱上了《红楼梦》。在他看来,《红楼梦》并非一般小说,内容包罗万象,从民俗风情、园林建筑到饮食文化等,人与人之间鲜活微妙的故事,更叫人百读不厌。

程异说,决定改编《红楼梦》时他对人物与故事的取舍做了考量,最后还是决定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石头与绛珠仙草幻化成人的神话为开场,从宝黛两人的爱情纠葛,讲述贾府家世起落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曹雪芹塑造的众多小说人物中,程异抽取了18个主要角色,除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外,还有王熙凤、贾母、贾政、贾惜春、贾元春、秦可卿、警幻仙子等。

程异从纽约回国时接受本报专访,他说,2007年他还在伦敦上课时就开始投入《红楼梦》剧本的改编工作,当时也获得伦敦一家亚裔剧团——黄土地剧团(Yellow Earth Theatre)的支持,愿意排练这部戏,但后来因为剧团觉得该剧的演出工程太过浩大而作罢。但作为红迷,程异始终未放弃理想,他于2011年向泛亚剧场总监张渝(Tisa Chang)提出构想,希望泛亚剧场能够排演剧本,结果得到张渝的支持。

程异说,《红楼梦》虽有多种英文翻译版本,但在英文世界里并没有太多人阅读,通过这次的戏剧演出,希望能使较多观众认识《红楼梦》。

程异说:“很高兴终于有机会把这故事呈献给美国观众。非常感激泛亚剧场的支持,还有黄土剧团之前在伦敦的帮助。有机会在曼哈顿的一家外百老汇剧场演出,实在很幸运。希望美国观众会欣赏《红楼梦》,并且从中得到启发,多看中文书,多接触亚洲文化。”

英语《红楼梦》由张渝及鹿瑜共同导演,张渝同时也是泛亚剧团创办人,鹿瑜年轻时还曾经在台湾演过贾宝玉,与《红楼梦》和贾宝玉都很有感情。

《红楼梦》演出阵容除了华裔演员之外,也有为数不少来自亚洲各地的亚裔演员,其中饰演林黛玉的王雅松(Kelsey Wang)不但是出生于北京的华裔,小时候还曾在新加坡成长、求学,目前驻扎纽约,从事演艺工作;而饰演贾宝玉的伟切·查么(Vichet Chum )是柬埔寨人,菲律宾演员Leanne Cabrera则饰演薛宝钗,另外,两位华裔演员王珣(Audrey Wang)和吴晓清(Mandarin Wu )分别饰演贾惜春和贾元春。剧中的一些演员并分饰多个角色,如吴晓清还饰演秦可卿和警幻仙子。

■念中学时已爱上戏剧

其实,《红楼梦》并非程异第一部在海外搬上舞台的作品。去年,他的《莱姆豪斯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Limehouse)由黄土地剧团演出,是表现上世纪50年代伦敦老唐人街面临拆迁的故事。程异把这段历史写进戏里,用戏剧的张力重现当时人们如何面临生活中未知的重大改变。

2013年,黄土地剧团举办“点心之夜”英伦巡回演出,主旨是融合中西文化,推广亚裔演艺人才的原创迷你话剧。程异的迷你话剧《蝴蝶》(Butterfly)也搬上了舞台。

程异对戏剧的兴趣并非一朝一夕,过去他在华中初院念书时,由于学校特殊的戏剧传承背景与文化氛围,以及老师、同学们积极参与华语戏剧活动,激发了他对戏剧的热爱。

程异自华中初级学院毕业后,获得奖学金到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曾先后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与伦敦戏剧中心(Drama Centre London)学习欧洲古典表演,接受演员训练,参与过伦敦的多项剧场演出。他的一些剧本过去也曾由纽约市纽约剧场工作坊(New York Theater Workshop )与伦敦苏荷剧场(Soho Theatre London )演出。

程异说:“我因为受过演员训练,演过戏,了解剧本的需求和结构,因此自己写起剧本来会较为得心应手。”

热爱戏剧的程异,对于本地华语剧场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颇有感触,当年他在华中初院念书时,有机会观看本地一些华语戏剧,包括老师柯思仁的《龙骨》等作品,使他对于本地华语戏剧有一定的认识。

2014年,程异把两部本地中文剧作翻译成英文,除了《龙骨》之外,还包括了他在收集本地华语剧场的资料时,无意间翻阅到的韩劳达的《浮尔舒1001》。这两部戏后来还由本地新锐剧团“弹球聚团”(Pinball Collective)与艺术之家合作,于2014年在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小剧场演出。

科幻超现实的《浮尔舒1001》最初于1995年由新加坡华语戏剧团体联合会上演,描述在某个时空下,某个国家因容纳不了过多人口,而把人民送进类似太空船的船只放逐海上漂流。当“太空船”上的人都死后,船只会自动沉入海底。其中被困“浮尔舒1001”号的三人,在狭小空间里决定造反。2002年首次由戏剧盒呈献的《龙骨》则由一系列故事片段、追述和回忆,以类似蒙太奇手法串连起来。

■热衷于当华英文学的桥梁

除了将华文戏剧作品翻译成英语,程异也热衷于将本地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这几年来,程异翻译的作品包括中国作家迟子建的短篇小说《我对黑暗的柔情》、余秋雨的散文集《我的文化山河》、苏伟贞的长篇小说《沉默之岛》、王润华的散文集《 重返集》、张悦然的《十爱》、英培安的长篇小说《骚动》及戏剧《人与铜像》、尤今的短篇小说集《沙漠的悲欢岁月》等。

程异对于翻译有种使命感。虽然他自己爱读华文小说,关注华文文学,但他发现他周围的朋友大多对非英文作品没兴趣。程异说:“我觉得本地华文文学或华文小说和英文文学是很不同的,要让不同语文源流的读者了解华文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翻译。”

程异家庭背景特殊,父亲是斯里兰卡人,母亲来自马来西亚怡保,父母亲都受英文教育。虽然来自一个完全不讲华语,只讲英语和广东话的家庭,但因为自己对华文有兴趣,也有感情,不仅念书时用心学习华文,到英国留学后,更是读了大量的华文作品。

程异说:“华语就算难学,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出版英文短篇小说集

程异这些年来虽然忙于舞台剧及翻译工作,但他并没有中断文学创作,小说作品经常刊登在“QLRS”、“Philippines Free Press”、“Istanbul Review”等文学刊物。2011年,程异还曾到美国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

本地英文出版社Epigram Books刚于去年年底,出版了程异的英文短篇小说集《国庆日从不下雨》(It Never Rains on National Day),书中收录他近年来的短篇小说11篇,包括在2009年赢得金笔奖英文小说组首奖的短篇小说《特隆赫姆》(Trondheim)。集子里的小说人物大多为海外新加坡人,他们生活在世界各地:从瑞士、挪威、德国、中国、加拿大、泰国、美国纽约,再回到新加坡。

作为作家,程异说,他将持续写作,包括创作长篇小说。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