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在新加坡跨界之旅 ——衣若芬《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

字体大小:

书市走一回

台湾作家、学者衣若芬新著《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结集了10篇研究论述和7篇学术短文,书中涉及12位和新加坡有关的作家与画家,她将《南洋风华》定位为“文集”,内蕴着她“在新加坡的认识之旅。”

黄涓/文

旅居新加坡,目前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兼中文系主任的台湾作家、学者衣若芬近日出版了两本与新加坡有关的著作,除了刚问世的《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另一本是“书写异国生活的体会观察”散文集《北纬一度新加坡》(台北尔雅出版社)。

与新加坡有缘的文人、画家

《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结集10篇研究论述和7篇学术短文,分为二卷,卷一写文人与文化,卷二论画家与画艺,书中涉及12位和新加坡有关的作家与画家,包括中国驻新加坡第一任总领事黄遵宪、女词人吕碧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女作家淩叔华、苏雪林、钟梅音;诗人徐志摩;画家徐悲鸿、叶之威、张荔英;书法家崔大地、潘受及画家高更。其中西方画家高更虽然从未涉足本地,但多位新加坡画家受其画风影响,也算与新加坡有关联。

衣若芬在本书后记说,有别于她的其他学术专书,她将《南洋风华》定位为“文集”,内蕴着她“在新加坡的认识之旅。”

衣若芬并说,“‘跨界’是本书的主轴。岛国新加坡因区域、地理、族群的天然条件,形成易于‘跨界’的现象。‘跨界’的形态,可以包括:人身的移动:例如从中国南来的徐悲鸿、崔大地、淩叔华、潘受等人,在不同时期参与新加坡文教艺术的发展。先驱画家刘抗等人的峇厘岛写生,开启了南洋画派的风格。”

本书也涉及艺术类型的多元:例如作家苏雪林、钟梅音的绘画艺术,清末民初女词人吕碧城的书艺,而书法家潘受早年提倡白话文学,中年以后写旧体诗。画家叶之威的油画题写甲骨文。文化生产的文字与图像融会:例如新加坡《叻报》的香烟广告,东亚报纸上的永安堂药品广告。

衣若芬也在后记中指出,“本书里涉及的人物也多有所交会,徐志摩和徐悲鸿早有对于绘画的论争;赞助徐悲鸿的黄曼士任职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潘受曾任《叻报》编辑,接待过徐悲鸿画作《放下你的鞭子》的像主王莹;淩叔华是徐志摩的好友,她由苏雪林介绍才到南洋大学授课;淩叔华因为崔大地而造访槟城;钟梅音移居新加坡时,苏雪林正执教南洋大学,钟梅音还借住过南大宿舍;张荔英和刘抗、钟泗滨同为南洋美专的老师……这些丝缕缠绕的关系,连结了大陆、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淩叔华的南洋事迹

作家淩叔华(1900-1990)曾于1956年应邀从英国到南洋大学执教,在南大中文系开设“新文学研究”、“新文学导读”、“中国语法研究”和“修辞学”等课程。关于淩叔华在南洋大学时的情况,一路来资料不多,在《南洋大学时期的淩叔华与新旧体诗之争》一文,衣若芬论及淩叔华与当年南洋大学的同事们如刘太希、潘重规等人对于白话新诗和古典旧诗的不同观点,文章也用了颇大篇幅叙述淩叔华作为顾问,在南大支持学生组成“创作社”,推动新马华文文学。

创作社主要的骨干有骆明、尹镜培(笔名“汀上红”、“萧子云”)、梅炎添(笔名“东春梅)、黄建邦(笔名“汀上白”)、谢添顺(笔名“而已”)、章邦枢(笔名“符剑”)等人。与一般学生团体的刊物不同的是,创作社对外公开征稿及发行,许多在创作社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者,当时已经是作家或是学者。创作社前后出版了四本书,分别是《夏天的街》《现阶段的马华文学运动》《论马华文艺的独特性》及《15年来的马华诗歌》。其中《现阶段的马华文学运动》还曾经再版,销售了3000本,在当时可谓盛况空前。衣若芬认为,虽然创作社后来解散,但是在新马华文文学的历史上,创作社的刊物仍是值得重视的研究素材。

本书也指出,淩叔华支持的南大创作社刊物,以及南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会出版的《中国艺文》创刊号“纪念屈原特辑”,登载的诗歌作品都是白话新诗。淩叔华在《南洋商报》商余版连载的《新诗的未来》一文,直接表达了她对新诗的看法:“近来因为新诗销路的不景气,有些有心人未免疑虑起来。这些‘有心人’或者对于新诗不求甚解;或者‘重古而贱今’,重申‘新诗没有押韵,没有平仄,也没有音节,诗只是分行写的散文’,如此的论调,始于章太炎。”

衣若芬说:“淩叔华直接点明刘太希、潘重规等人的太老师章太炎批评新诗的不当:“章太炎约在三十四五年前讲演国学时说新诗(白话自由诗)不能算是诗,因为它没有韵律。这似是而非的道理倒也继续传布了许多年。”本书也指出,在南洋大学四年期间,淩叔华大多写作散文,完成了唯一的一本散文专书《爱山庐梦影》。

《新诗的未来》后来于1960年以小册子的形式,由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出版,并收入《爱山庐梦影》中。

吕碧城在新加坡出版词集

清末民初女词人吕碧城(1883–1943)与新加坡的因缘近年来已少人知道。在《香光庄严——吕碧城星洲书迹与书缘》一文,作者不仅写了吕碧城题赠广洽法师的书法“香光庄严”,更详述吕碧城的全刊词集《晓珠词》在新加坡出版的情形。

衣若芬指出,吕碧城常年旅居海外,1937年之后中国的动荡局势使得有些出版社暂时停业,吕碧城经友人介绍,将词集在当时尚称稳定的新加坡刊印。从吕碧城写给词学家龙榆生(1902-1966)的书信得知,吕碧城的四卷本《晓珠词》预定于1938年2月出版,可惜过程有所耽搁,让她感叹无奈失望,幸而后来还是出版了。

1960年怡保的溟社出版程万鹏笺注的《晓珠词选》,1964年程万鹏托友人朱昌云特别致赠一本给在南洋大学执教的苏雪林。苏雪林和吕碧城是安徽同乡,素来仰慕吕碧城,她在《女词人吕碧城与我》一文中,推崇《晓珠词选》为难得的“珍籍”。衣若芬说:“南洋的古典诗词文风,成为保存吕碧城作品的温床。”

崔大地的甲骨文墨宝

在《大地之书——崔大地的甲骨文书法艺术》一文,作者说:“新加坡私人收藏的崔大地甲骨文墨宝开了我的眼界,让我重新理解甲骨文书法在南洋的传承。”

书中所指崔大地的那幅甲骨文书法写的是四句诗:昔去雪如花/今来花如雪/日暮行采归/狂风吹古月。衣若芬的看法是:崔大地的甲骨文书艺,一说得益于大英博物馆的收藏,由集句诗的来源和笔法,可知也受益于中国书法篆刻家简经纶。

衣若芬对崔大地的甲骨文书法极为推崇,她说:“如果说董作宾的甲骨文书艺秉持着对甲骨文字的坚持;崔大地以及简经纶则洋溢着诗人的潇洒。‘昔去雪如花,今来花如雪’,一去一来,飞雪与繁花交迭的季节流转,时间,就这样逝去。‘日暮行采归,狂风吹古月’,远行的人踏在归乡之途,前路迢迢,迎面而来的,是激烈的狂风吹刮亘古的月色。一首蕴藏‘风’‘花’‘雪’‘月’的集句诗,竟也可以浪漫而高古,这是模刻甲骨文字于纸端,浪漫而高古的大地之书。”

(《南洋风华:艺文、广告、跨界新加坡》可在各大书局买到)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