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论 中国7月份的经济数据再次令投资者大跌眼镜。经济增长类数据以及金融数据全线弱于市场预期,这也使得市场再次质疑中国刺激政策的质量。 7月弱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出炉后也再次唤起了市场对中国推出新一轮货币宽松的预期,毕竟中国央行已经有半年没有降准了,而离上次降息更是距离了十个月的时间。这也使得中国在全球央行在英国脱欧公投后重启宽松政策的大环境中略显得突兀。 不过自从5月“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刊文之后,市场就一直在宽松和中性之间摇摆。而近期发改委的研究报告公布半天内修改“择时降准降息”的事件,也使得市场感受到中国决策者对货币政策分歧。中共中央在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上首提抑制资产泡沫,揭示了中国目前面临的两难,如何在货币宽松以及抑制资产泡沫之间保持平衡,正是央行当前面临的最大两难问题。 细看7月金融数据,也能发现问题的严峻性。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几乎全部是住户贷款,而今年以来住户中长期贷款大幅上升,平均每月增长超过4400亿元,远超过2015年平均每月2500亿和2014年平均每月1850亿的规模。中长期贷款大幅上升背后的主要推手,就是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经济和资产价格的冰火两重天增加了央行决策的难度。 那么央行是否像包括英国央行,澳洲央行和新西兰央行一样,重启宽松政策呢? 基于以下四个原因,我们认为央行可能还将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制约就是资产泡沫的风险。近期,居民部门杠杄率的快速上升以及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土地招标中,“面粉比面包贵”的现象显示,房地产风险正在快速积累。此时宽松无疑是火上浇油。 其次,央行的多重目标也可能成为近期制约货币宽松的因素之一。与美联储维持就业和通胀稳定的双目标不同,中国央行承担着多重目标。除了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等四大年度目标之外,还包括金融改革和开放、发展金融市场这两个动态目标。 第三,从通胀角度来看,近期CPI进一步下滑似乎也为宽松政策打开了窗口。通胀率可能会在未来两个月继续保持低点,但是并没有低到担心通缩的地步。而笔者估算,受基数效应的影响,四季度CPI有可能会重新回到2%的上方。因此,低通胀触发降息的论据可能不充分。 第四,虽然央行自去年10月以来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但是过去10个月中国货币条件进一步大幅宽松。根据笔者自己编制的中国货币条件指数估算,目前的货币条件较去年10月宽松达50%。这主要受益于实际利率的下滑以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 综上所述,在当前众多制约因素下,笔者认为央行今年继续降息的概率并不大,当然降准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 作者是华侨银行经济师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