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最近对僵尸企业进行摸底后发现,央企接下来需要专项处置的僵尸企业共有2041家。 (北京综合讯)中国中央企业下来需要治理的僵尸企业共2000多家,涉及资产高达3万亿元人民币(6212亿新元)。 据《经济观察报》昨天报道,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最近对僵尸企业进行摸底后发现,央企接下来需要专项处置的僵尸企业共有2041家。 所谓僵尸企业,指的是那些虽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借贷机构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这些企业继续生存,占用了一定的社会资源,但却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报道引述一名矿产央企人士指出,多数僵尸企业的经营极度困难,面临债务问题、人员安置及资产处置困难等多重难题,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需要更加具体的政策支持和更加到位的资金支持。 这家矿产性央企的着力点之一便是破产企业的后续处理上,希望能让僵尸企业顺利进入正规的破产渠道。不过,推进工作并不容易。该央企内部人士透露,集团下属的一家地方僵尸企业,便不愿意进入司法渠道,剥离起来困难重重。 “活”不下去又不敢“死” 新华社旗下的《经济参考报》报道,部分企业退出的积极性不高,因为他们现在“活”不下去又不敢“死”,希望获得新生命、建新停旧,依靠转型升级,寻找去产能后的发展机会。 报道援引宁夏一家因产品严重过剩、价格屡创新低而一蹶不振的化肥企业的负责人说:“我们愿意退市,但在新项目没干起来之前又必须坚持,这是大家赖以生存的饭碗啊,如果彻底拆掉就真没饭吃了。” 当地另一家水泥公司的负责人则说:“企业就像我的孩子,倾注了毕生心血,不能说放弃就放弃。而且我们公司的水泥生产线在设计、工艺、土地集约、环保以及循环化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 钢铁煤炭去产能初见成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袁东明认为,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需要远近结合。 他建议,各地近期尽快摸排统计本地区内停产超过一年且复产无望的企业数量,由主要领导牵头,组织地方国土、劳动、法院、银行等相关机构协同配合,集中处理一批停产企业破产。远期,则应逐步完善土地、债务、职工安置、企业破产等方面的制度,提升行政能力,提高市场效率。 另一方面,那些被率先纳入改革中的钢铁和煤炭行业,去产能已初见成效。 国资委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已经化解钢铁过剩产能483万吨,完成率达到67.2%,分流安置职工2.5万人,完成率达到91%;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642万吨,完成率达到83%,分流安置职工2.6万人,完成率达到69.9%。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