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尴尬:做什么都是错

字体大小:

市场论

谢栋铭

过去几天,从《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对经济的问答到人民大学硕士的意外死亡,以及对冲基金新一轮看空中国的喧嚣都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和讨论。笔者无意消费人大硕士死亡这个不幸的意外,只是觉得这些事件背后有许多相似的因素,都体现了中国政府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做什么都是错?

人大硕士意外死亡的事件,随着案件受关注度越来越高,警方陆陆续续公布了一些证据,但是这似乎并未能安抚舆论,而民众的焦点也转移到死亡原因这个细节上。也许警方的办案程序并没有很大问题,也许这只是个悲剧,但是中国过往强力维稳所产生的不透明形象正成为侵蚀民众对警方信任的主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警方的任何澄清可能都会被舆论攻击。这不正是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尴尬吗?

中国在过往强力维稳经济和坚守政府增长目标所产生的不透明形象,正是市场质疑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政府正面临不刺激是错,刺激了也不对的尴尬局面。

虽然中国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中国没有搞“强刺激”,但是中国信用一扩张,市场依然还是会担心中国在走老路。这两年海外市场对中国政策的不透明的质疑,正通过对中国债务和高杠杆的担忧所表现出来。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4月公布的最新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用了大量数据列出了中国债务问题。

为他人做嫁衣

今年3月以来,中国经济在货币和财政刺激支持下走稳,并为全球风险情绪的复苏起到了重要贡献,3月以来全球股市走高,资本也重新回到新兴市场,并推高了新兴市场的汇率。但是讽刺的是,无论从股市还是汇率的角度,受益于中国经济趋稳的新兴市场表现要远远好于中国市场本身的表现。

无论从近期对冲基金看空声再起,还是中国为他人作嫁衣来看,中国经济刺激的成本正变得越来越高。通过信用扩张带来的暂时稳定,非但不能让投资者满意,甚至会让投资者更担心中国的债务情况,从而触发新一轮看空情绪。

《人民日报》权威人士的评论或许来的正是时候,再次提醒了市场改革的方向不会改变,短期通过刺激扩大总需求是为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取时间。正如权威人士自己说的,现在的退一步是为了将来进两步。

虽然股市对权威人士的评论做出了负面的反应,但是现在的短痛是为了减少将来的长痛。正如民众对人大硕士的死亡需要一个说法,权威人士阶段性的提示和对改革决心的重申正是市场需要的。

(作者为华侨银行经济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