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薇 吕爱丽 报道 tangaw@sph.com.sg oilailai@sph.com.sg 今年的并购风将继续吹,潜在买家仍以日本和中国为主,物流业预料是最受欢迎的领域。 随着全球市场渐渐明朗化,油价也开始回稳,投资者的信心增强,新加坡许多企业的估值偏低,因此继续成为私募基金和业界大腕的目标。 德勤(Deloitte)并购业务东南亚领导合伙人郭树恩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表示,日本和中国仍是新加坡市场最大的潜在买家。 普洛斯成中美竞购对象 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提高当地企业对海外物流和港口业务的兴趣,加上电子商务盛兴,业者希望提供全面的一条龙服务。本地上市公司普洛斯(GLP)就成为中国财团和美国两家私募基金竞相争购的对象。 自福岛大地震和日本经济增长停滞以来,日本企业过去四五年积极向外发展,如在东南亚设立生产线,因此也对收购本区域的物流业者感兴趣。 除了物流业,本区域人口老龄化也让保健领域成为并购热点。郭树恩表示,医疗专才意识到通过连锁方式,可以更好地经营和发展相关业务,同时可获取更长远回报,因此愿意“团结”起来。 虽然许多油气业者目前市值偏低,但预料接下来还会重组和整合,并面对现金短缺困境,因此一些投资者相信会再观望,先选择以低价吸纳部分资产,如船厂和船只,直到适当时机才出手收购。 本地业者有意到海外并购 除了成为海外买家的目标,本地业者也有意到海外进行并购。 据安永(Ernst & Young)亚细安财务交易咨询服务主管查克拉瓦蒂(Vikram Chakravarty)观察,其实早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国企业资金已开始撤回。他表示:“这是新加坡企业大举投资、成为业界全球领导者的契机。” 安永财务交易咨询服务合伙人阿南德(Karambir Anand)也指出,中国政府加强管制资金外流,使得当地企业在完成海外并购交易时遇到不少阻碍,因此接下来半年至一年是本地企业到海外并购的关键期。 阿南德建议本地企业先进行内部整顿,再联合起来一同跨出国门,例如大宗商品及工业生产类型的行业,“可是至今,我们仍未看到这些行业的公司进行任何大幅重组,除了裁员。” 根据安永于去年12月针对逾30家本地消费、制药和工业品企业高管进行的调查显示,33%有意在半年内进行并购,44%会优先考虑选择亚洲,选择并购规模介于5000万美元(约7100万新元)至1亿美元,以及并购规模在1亿至5亿美元之间的,各占31%。 调查也显示,新加坡去年的并购交易规模达900亿美元,高于前一年的670亿美元,当中境外交易占了63%。 本地三只金融股涨幅多寡 不代表已成收购对象 自新加坡金融管理局2月中宣布放宽外国业者收购本地金融公司的规定以来,三只金融公司的股价都上扬。然而,涨幅的多寡,并不代表成为收购对象可能性。 德勤并购业务东南亚领导合伙人郭树恩表示:“之前已有外国金融相关投资者向我们表达了对本地金融公司感兴趣,毕竟本地金融市场相对平稳。这些潜在买家或许是看中许多公司进驻东南亚市场,因此希望也能为这些公司提供贷款等金融相关服务。” 在本地完全没有业务的外资金融相关业者想要进军本地市场,通过收购本地银行是不可行的,因此金融公司成了另一选择。 潜在买家可能通过收购现有股权或认购新股注资金融公司,甚至是双管齐下。 自金管局宣布放宽政策以来,三只金融公司的股价涨幅介于14%至22%,但郭树恩表示,股价涨幅不一定代表哪家金融公司已成为收购对象,可能只是由市场传言和臆测推高。 潜在买家三个考虑因素 潜在买家考虑因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公司的规模,以规模来说,丰隆金融(Hong Leong Finance)的市值比星金融发展(Sing Investments & Finance)和富雅金融(Singapura Finance)高出五至七倍;第二是公司现有股东结构和主要股东的计划;第三是潜在买家进入新加坡市场的动机。
请LIKE我们的官方面簿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