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全面慎防骨痛热症高发期

字体大小:

社论

2016年1月26日

进入2016年,我国至今已有超过1500起骨痛热症病例,从1月10日至16日共有628个病例,创下了一年内一周最高的病例纪录,骨痛热症黑区也有增无减,病例数目快速飙升,短期内仍将居高不下,上星期更出现今年首个死亡病例。国家环境局已发出警告,高病例比过去几年更早出现,显示今年将进入骨痛热症疫情的高发期。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2015年是136年来地球最热的一年,我国去年也比往常热,较热的环境有助于伊蚊繁殖,加快伊蚊成熟周期;骨痛热症高峰期一般介于6月到10月,在1月份非高峰期出现高病例数字,更是大规模骨痛热症疫情爆发的先兆。而目前病毒类型已出现转移情况,依据过去的病例趋势来看,每次病毒类型发生改变,通常都是新一波骨痛热症疫情将爆发的迹象。

自2013年3月以来,第一型病毒(Den-1 )的病例占大多数,超过总病例的50%,但现在第二型病毒(Den-2)却占所有骨痛热症病例的三分之二,随着病毒株出现改变,第二型病毒的病例已有上升的趋势,这也可能是未来骨痛热症病毒大爆发的早期症状,这些迹象显示我们须为大规模骨痛热症疫情的爆发做好准备。

在过去,我国曾爆发数次大规模骨痛热症疫情,2005年全年共有1万4210起病例,2013年有2万2000起,2014年有1万8300起,2015年超过1万1200人感染骨痛热症,四个死亡病例,环境局稽查人员去年因而在全岛展开超过140万次的检查,发现1万5000个伊蚊滋生地点。陈笃生医院传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副教授最近受访时指出,今年的病例可能达到1万5000起,我们要做好准备,联手克服今年这个大型流行病。

过去的研究发现,确诊的骨痛热症病例只是冰山一角,实际感染病例可能比官方数字多20倍,这是因为患者只有在病况严重时才会看医生。骨痛热症会引起发烧、咳嗽、肌肉和关节疼痛、头痛、呕吐、腹痛、出现红疹或引起瘙痒等症状,由于病毒能潜伏在人体内三至14天,患者往往因迹象和症状不明确而低估其严重性。在全球温度变暖加速的情况下,骨痛热症一旦进入高发期,国人更必须对这些可能是骨痛热症的警示征兆提高警惕。

要预防感染骨痛热症须避免被伊蚊叮到,伊蚊通常在屋内或住家附近繁殖,凡是有积水的地方都是蚊子繁殖的温床,要防治伊蚊滋生,国人可参考环境局所宣导的“灭蚊五步骤”,大家负上一部分的责任,才能避免伊蚊有机会滋生,不仅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也照顾到邻里和社区居民的健康。

今年会是对抗骨痛热症疫情严峻的一年,国人应该各尽本分,避免病毒散播,降低患病风险,由于伊蚊通常在住家、公共场所和建筑工地滋生,消灭伊蚊不是环境局和市镇理事会人员单独可以完成的任务,环境局去年向建筑工地发出超过900份庭令,并起诉超过100个重犯者,另有超过100个建筑工地被令停工。对于居住在130多个骨痛热症黑区的居民,更必须积极采取行动预防伊蚊滋生,对住家周遭环境要有更高的警觉性,配合及允许稽查人员进入屋内检查,而社区组织也应该发起灭蚊运动,时刻提高居民的警惕心,凝聚社区力量共同抗防骨痛热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