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重现甘榜精神须软硬件兼顾

字体大小:

社论

2016年2月13日

虽然组屋生活已经成了大部分新加坡人习以为常的事,最老的组屋区也已经存在了超过半个世纪,但时至今日,如何在组屋区重现或是重塑甘榜精神,仍然是一个立即会引起人们热烈讨论,甚或意见纷纭的课题。

早期的组屋区建设,基本的考虑是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所以在硬件设计上,以简单实惠为主,组屋区的配套设施也是相对“原始”的,比如湿巴刹、熟食中心、邻里商店、幼稚园等。主要是应付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随着组屋越建越多,政府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过去人们长期居住在甘榜和村落里的睦邻精神不见了,组屋区有沦为钢筋水泥森林的危险。组屋区除了硬件设施,也需要有适当的软件配备。因此,在197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居民委员会的设立,以弥补这一组屋邻里的精神缺陷。应该说,居委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般的观察是,居委会的活动通常也只吸引到一小部分比较活跃的居民。

所以,如何在组屋区重现或重塑昔日的甘榜精神仍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无可否认,都市生活紧张忙碌,一般工作人士每天早早上班,迟迟下班,回到家里只想到立即关起大门,躲进小楼好好休息,或是督促孩子的功课,只有周末时间会举家外出逛逛商场,或是到小贩中心用餐,甚少和邻居们有什么交流。有人因此说,“隔重门户隔重山,隔层楼板隔层天”。

对一个社区来说,这样的情况显然不健康。因为,在一个如此密集的群居环境里,一些本来不应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比如独居老人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去世,往往要等到尸体发臭才被发觉,这是很令人感慨和痛心的事。邻居守望相助的精神到哪里去了?

无可讳言,要在组屋邻里重现甘榜精神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一个新组屋区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很多人根本互不相识,即使平日在电梯里碰头,也不会打个招呼,今天,有了手机,情况也许更糟,人手一机,各自低头,电梯门一打开就各奔西东。

因此,如何重现甘榜精神虽然已经是个老课题,此时此刻却面对新的挑战,更有必要更加深入地探讨。显然,我们必须硬件和软件兼顾才行。本报昨天《现在》版刊出的特别报道,首次让人一窥比达达利组屋区发展总蓝图背后的设计理念,其中之一正是要在组屋设计中,重现甘榜精神,这说明即使是硬件设计也可以融入软件的考量。

为什么小贩中心不能像去野餐那样舒适惬意,用餐时间过后就变得冷冷清清,叫人不愿流连?为什么我们的组屋区跟公园划清界限,不能融为一体,让人生活在花园里?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抱热带气候,将雨点、淹水等融入建筑的体验?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私人建筑师的脑海中浮现,也成了组屋区设计创新概念的驱动力。我们期待这些深刻思考,能在全岛一一幻化出更多与众不同的组屋和社区设施。

这样的设计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组屋区的硬件设施,其实也可以在重现甘榜精神方面起积极的作用。关键就在如何通过适当的设计,制造更多的社区吸引力,把人们从各自的小楼中吸引出来,促进社区成员的交流。毫无疑问,建筑师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创意空间,也应是旧组屋区重建设计考量的重点。

我国土地有限,必须做到每一寸土地的使用都利益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土地,制造最大的居住空间,所以组屋越建越高,越建越密,但这不应该制约建筑师的想象空间。比达达利组屋区发展总蓝图的设计概念说明,即使在有限空间里,建筑师还是可以发挥想象力,发挥无限创意,而且从整体性着手,不仅仅是考虑硬件的问题。

比达达利发展总蓝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说明我们的组屋区正在蜕变,城市规划者的思维也在蜕变,总的结果应该是,未来的组屋区会更加令人向往,也能更好地重现我们都很珍惜的甘榜精神。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