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缓解经济两极化的冲击

字体大小:

社论

2016年4月6日

在经济转型的巨轮下,我国不少中小企业处于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总理公署部长兼全国职工总会秘书长陈振声前天在国会引述工会领袖杨木光归纳出来的12个中小企业难题:“租金高、薪水高、税务高;生意少、工人少、利润少;老板无权、工人无心,业主无情;生意难做,工人难请,店铺难找。”

其实,这“三高、三少、三无及三难”的问题,由来已久。但在经济放缓及政府收紧外劳政策下,中小企业承受的压力更大。此外,政府最近加大力度培养本地企业,也使中小企业的问题获得更大的关注。

自建国以来,新加坡推行开放的经济政策,引入跨国企业。与此同时,政府也先后成立政联公司,投资于战略行业。跨国公司与政联企业以出口为导向,因此必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它们在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大大地提高我们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也使新加坡跃升成为第一世界。

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则显得非常缓慢。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是面向国内市场的行业,包括建筑、零售、餐饮和清洁服务行业。这些行业大多是低增值及劳工密集的工作,因此高度依赖外劳。

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上个星期就指出,新加坡是个二元经济,面向国内和国外市场的两个领域存在显著的生产力差距。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外向型行业的年均生产力是3.2%,而面向国内市场的增长率则是倒退了0.6%。

生产力增长直接影响工资及企业利润。面向国外市场的高增值行业,工资及企业利润普遍上比面向国内市场的低增值行业高。因此,面向国内市场的低增值行业难以聘用到本地员工而必须仰赖外劳,以压低工资成本。一旦政府收紧外劳,本地中小企业便面对“工人少、利润少”的问题。

面向国内的行业,又称“非贸易部门”,它是指难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区域间价格差异的商品或服务。例如,我们不会因为价格差异而飞到外国去理发。因此,非贸易部门的行业,不直接面对国外的竞争,但这也导致它们的生产力偏低,从而造成二元经济的现象。其实,在许多发达经济体,非贸易部门的生产力拉低了总体的生产力。

面向国外市场的行业占了我国经济的六成,它们包括制造业、运输、金融服务和物流等。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可鼓励更多起步公司加入面向国外市场的高增值行业,包括重点支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解决方案、物流及宇航业,以及生物医药业。

另一方面,政府可考虑以更细致的方式,提升非贸易部门行业的生产力,以缩小二元经济的鸿沟。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强调采取更有针对性及整合的方式,协助企业转型。政府宣布了45亿元的行业转型计划,并表示将与20多个行业合作,为它们量身定制转型的路线图。这项合作,应该深入到中小企业的各个行业,包括遍布组屋区的邻里商店。

生产力的提升,不仅仅是资本配备及劳动力的投入,也包括工作流程及效率的改进。此外,通过中央采购及共用资源,也有助于邻里商店的转型。1974年,新加坡杂货店联谊会成立了中央采购公司,并在几年后推出了宜康迷你市场特许经营权。这样的模式,或许也可推广到其他行业的邻里商店,如电发院、咖啡店及杂货店,以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

当然,企业转型既有风险,也相当痛苦,特别是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在营业成本不断上升及商业环境越来越艰巨的情况下,不少中小企业苟延残喘,但又苦于没有一个完善的退场机制。在政策设计方面,除了鼓励高增值的新兴企业之外,或许也应探讨夕阳行业的退场途径,以释放有限的资源。

在2013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借用了三首流行歌曲的名字,回应中小企业老板的心声。其中一首《我在你左右》,或许能让中小企业感到更温馨,也更有信心面对经济转型的挑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