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会馆的常青之道

字体大小:

社论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蔡天宝在总会第31届会员大会上呼吁,会馆在引入新血方面要更加努力,在设计活动时,应当把吸引年轻人加入会馆活动当做目标。他形象地以“放心、放手、放权、放资源”给年轻人去策划和组织活动的“四放”,来形容会馆领导层在自我更新方面应当秉持的心态。本地会馆要继往开来,确实必须尽快吸引更多青年积极参与。

尽管普遍出现会员和领导层老化的现象,本地会馆依然是华社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乡亲自助、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慈善事业等社会活动上,一直积极的贡献。自新加坡开埠以来,以闽粤两地移民为主的华人南来,很快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填补殖民地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缺失,包括教育、医疗、宗教、福利互助领域等等。这个优良的民间历史传统,到独立后的今天,仍然是维系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当年华社从无到有,端赖各方积极投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舟共济,方才有后来的鼎盛局面。当年领导各会馆组织的社会贤达,在慷慨解囊挹注各类社会事业的同时,也因而为会馆的香火延续打下了基础。这主要有两方面——设立学校及购置产业。由会馆所创立的学校,著名的有福建会馆的道南、爱同、崇福、南侨、光华五校;潮州八邑会馆的端蒙、义安;客家大埔茶阳会馆的启发学校等等,一些至今还是广受家长青睐的特选学校。

这些会馆的附属学校不但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才,也反过来强化了会馆的社会角色与活力。建国初期由于城市规划、人口变迁、教育改制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一些会馆学校面临生源不足和政府征地的双重压力。会馆因此必须在“保校”和“保地”之间做出艰难抉择。福建会馆就毅然决定“保校”,让出了五校所属的优质地段,在新镇继续第二春,不少终于茁壮为特选学校,踊跃报读的家长,也因此成为会馆新会员的重要来源。

为了保障会馆公义活动的资金来源,很多会馆的先贤也购置产业,部分作为会所,其他则出租来收取租金供会馆开销。最著名的莫过于本地潮州人所组织的义安公司,作为非营利组织,公司的产业就包括了乌节路黄金地段的义安城,还有位于市中心的国家古迹粤海清庙。这些产业为会馆带来固定的收入,使会馆在继承传统职能之外,还得以开拓活动领域,包括有益于社会的各种慈善事业。

各个会馆的这些资产,是宗乡组织互助精神以外的物质财产。如何守业且继往开来,因而成为会馆重要的使命。许多会馆都面对会员老化、会务青黄不接的挑战。如果后继无人,则不但社会将少了一股正面的力量,先辈开创而累积至今的产业,恐怕再也无法继续贡献于社会事业。任何组织要可长可久,关键还在于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否则空有资产却无人继承,最终还是要辜负先贤当年的苦心。培养接班人让会务常青,必须是各会馆领导层责无旁贷的当务之急。

让会馆回春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宗乡会馆是基层自发的结社活动,随着本地政治环境逐渐成熟,会馆的存续还能让年轻一代通过参与会馆的义务活动,学习如何承担公民的责任和行使公民的权利,身体力行培养健全的公民意识。正因为会馆自身的悠久历史和特殊的环境,年轻人在为会务奉献时间和精力之际,更容易见贤思齐,传承先贤饮水思源,回馈社会的美德。宗乡总会这次的再度提醒,值得各会馆认真看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