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防止“集体盲思”的集体挑战

字体大小:

社论

总理公署部长陈振声前天在拉惹勒南国关系际研究院(RSIS)的新书推介会上说,政府可能因官员与领导人之间只闭门论事,久而久之陷入“集体盲思”(groupthink)的困境。他说,不管在国家政策制定或双边与多边事务上,新加坡必须设有智库等体制以外的单位,来不时检验政府出台的决策,指出当中存在的盲点。

所谓的“集体盲思”事实上是个老问题,只是以前的提法有所不同。这原本就是几个为政府提供课题和政策的分析、检讨和想法的智囊机构先后成立的宗旨,他们的资源来自政府,却又必须能为政府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他们是在“体制内扮演体制外的角色”。陈振声对RSIS的一番提醒,也许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新加坡今天所处的地缘政治正迅速改变,像RSIS、东南亚研究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和东亚研究所等等既是学术研究机构,又扮演政府智库的角色,它们必须掌握时局的新动态,及时指出政府思维上的盲点。反映在外交政策上,这能弥补专业外交官看法有所疏漏之处。

扩大角度来看,从外交到各项重大政策和涉及民生的措施,避免“集体盲思”的出现一直是一大挑战。如交通政策、移民政策、人口政策、教育政策等等。过去这些政策的大方向的调整,是在重大偏差形成,并累积成民怨之后,政府才做出的反应。

防止“集体盲思”,也就是及时为政府的施政偏差提出警讯、发现盲点,至于如何采取对策,则是各有关政府部门的责任。例如在鼓励生育的课题上,政府过去多年来不断从税务奖励、组屋政策到实际的托儿服务的改善,多角度多层面出击,但效果仍不显著。目前新加坡的经济前景展望不佳,可能进一步抵消政府鼓励生育的效果。新加坡的鼓励生育政策与经济利益挂钩,这也是务实的对应策略,但政策配套中是否还存在盲点,就不只是一个政策或是学术问题。

在建国初期,新加坡便已了解到政治领导层和国会议员的代表性必须多元化,贴近草根,接触基层,才能避免公务员纯粹从行政角度来看问题。所以,早期行动党每届议员中都会有南大毕业生和华校生,到今天,国会中双语背景的部长、议员,都是在确保政府的决策过程不会由于背景相同,思路一致而陷入“集体盲思”的困境。

新加坡一向以高效率,迅速应变著称,但政策上和思维上仍旧难免出现盲点,智库的作用随着时代和局势的改变而更形重要。智囊机构本身也必须防止“集体盲思”的问题出现,研究员的背景也必须多元化,坚守一贯立场和从不同角度考虑或甚至反向思考,并不是矛盾的。

陈振声既然抛出这样一个重要的命题供政府智库思考,是为这个老问题注入新的关注点,防止“集体盲思”也不只是智库的问题,而是一项跨部门跨领域的集体挑战。部长对智库的提醒也应当视为对公共部门的提醒,任何政策的形成过程中若预设结论和立场,可能把官员限制在一个思维框框里,智库即使点出政策的盲点,也未必获得认真对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