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共享空间须互相包容

字体大小:

社论

市区重建局1月24日向建筑界公布新准则,从今年4月24日起,私人发展商的购物中心或办公楼项目在规划公共空间时,须遵循一套基本设计准则,包括提供座位和遮盖,须24小时开放,最好有无线网、充电站、饮水器、活动音响及灯光设施、艺术品、水景设计等。

市建局目前有一套较为笼统的设计准则,新准则更清楚列明对公共空间面积、地点、座位、遮盖等要求。比方说,公共空间须占一楼建筑面积的至少25%、有遮盖的公共空间需有至少两层楼高、每20平方米面积须设一个座位、座位须有扶手和靠背以适合老年人等。

现在的城市环境越来越密集,公共空间成了不可或缺的缓冲地带。过去的建筑设计没有明确的公共空间概念,中央商业区一些历史较久的商业大厦并不附设公共空间。即使有,也只是一片空地加上一两座雕塑或一些树木,作用仅仅是美化环境,没有实际考虑人的需要。事实上,公共空间除了可以为水泥森林增添绿意,也可以让城市和建筑物的使用者——人,有足够的社交、休憩和喘息的空间。

随着人口越来越稠密,而空间增加的速度有限,与更多人共享空间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发展趋势。与不同生活面貌、不同年龄层、不同人生目标、不同阶级、不同工作、不同肤色宗教的人共享空间,是需要更多包容的。

作为一个老龄化社会,我们必须接受与越来越多老年人或其他弱势群体共享空间的现实。过去发展商建造购物中心,目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购物中心内无须附设太多座位,消费者尤其是老人家逛累了要休息,或游客要使用无线网络,只能到咖啡座或快餐店去。这种做法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一些消费,但无形中让部分群体产生出门很累的心理障碍,长此下去,反而无助于建立互相包容的社会。

公路的使用也是如此。车子越来越多,道路不可能无限制增加,车龙必然越来越多,车速必然越来越慢。当越来越多车子共享公路时,若无法互相包容,公路上的摩擦将只增不减。

我们也必须与其他动植物共享空间。新加坡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显著改善。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中央集水区、白沙红树林、乌敏岛等专门规划的野生动物保护和栖息地,除了原产动物数量增加,也吸引候鸟过境。重返新加坡的水獭已习惯性在碧山—宏茂桥公园和滨海湾之间来回,山猪家族从中央集水区扩大到白沙、武吉班让等地,一些住宅区如东陵路和光明山通道一带甚至出现了野鸡的踪迹。可惜的是,有居民无法容忍野鸡制造的噪音,以致农粮兽医局须出动人员捕捉。

生态环境的改善,意味着我们必须同更多动物共享城市空间,因为动物不可能遵守规定只出现在树林里。我们无须剥夺动物的生存空间,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习与它们共存,无须因为它们制造了一点麻烦,就赶尽杀绝。正如中央集水区周边的居民,都必须学会如何与长尾猴和平共处,包括关紧门窗、食物不外露、盖紧垃圾桶等。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享空间。空间有限使得新加坡必须不断创造空间,发展触角已进入地底和伸向空中,例如正在进行勘测并有可能穿过中央集水区地底的地铁跨岛线、停车场天台花园、民宅大楼的空中花园、水沟两旁的绿化带和公园、汽车天桥底下的碎片化空间等。

盖房子建公路,说白了是向大自然借土地,过度开发对环境和人类有害无益。

创造空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与大自然维持平衡。我们除了继续提升环境的硬件条件,也应该在思想上作出改变,例如每做一件事,可以尝试站在其他角度设想。个人的互相包容应从自身做起,也无须由政府来管理或规范。而政策制定者对平衡的拿捏同样重要,因为任何政策都会改变环境与空间,一些改变甚至难以复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