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昭南”不再的积极意义

字体大小:

社论

随着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博士2月17日晚发表部长声明,宣布弃用“昭南展览馆”这个名称,把在旧福特车厂二战展览易名为“日据时期:战争与史迹”之后,工作人员当晚漏夜将“昭南”牌子拆下,展馆内的LED屏幕显示新名称,这起历史命名争议已告一个段落。李显龙总理2月18日晚在面簿表示,事件让国人互相交流,加强了社会的团结与互信。

社会舆论对于当局尊重国人感受,及时纠正名称的做法,均表示肯定之意。尽管“昭南”一名勾起部分国人惨痛的记忆,报端刊载的反对“昭南展览馆”名称的舆论,却罕见偏激之说。持异议者大多以就事论事的理性态度,指出为何不宜采用这个名称的理由。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因为惨痛记忆而有所避讳,反而支持通过展览的方式,让年轻国人勿忘这段让人悲伤的历史。分歧所在,是以什么身份意识来铭记这段重要的史实。

雅国在部长声明中说,“昭南”这个词汇勾起了一些国人的惨痛回忆,“对于我们无意间造成的伤害,我深感抱歉”。他也强调:“以‘昭南’为展览命名,反映新加坡曾经遭侵略者强行改名,并不表示我们认可日军的占领。”这个表态是必要的,因为反对者最主要的理由,就是不能在没有价值判断下使用“昭南”之名,而导致对其肯定的错误印象。

李总理在2月15日新加坡沦陷纪念日在面簿上留言时就说,日据时期的三年半不但是段苦难和黑暗的日子,新加坡更被侵略者修改了名字。这正是关键之处。二战历史研究者林少彬昨天在本报撰文指出,日本军国主义者当年侵占东南亚各地,唯独把新加坡改名,是有意识地要铲除“祸根”。这是意图要抹去新加坡居民的集体历史记忆和共同身份认同,让反抗日军侵略的新加坡人认贼作父。

因此,尽管昭南时代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不可以也不应该回避,如何铭记这段痛苦的记忆,其中却大有学问。无意识地单独使用“昭南”,不加任何说明解释,引起了很大反弹,因为这是作为加害者的日本军国主义,特地侮辱新加坡的名称。“中性”地使用这个名称,轻则招来缺乏历史主客意识之讥,重则产生不否定甚至间接肯定这个名称的误解。所以,对于为要何改展览名的正确理解,必须是因为要建立从受害者主体出发的史观,拒绝从加害者的立场记述历史,进而建立国家身份认同,而不只是因为“昭南”两字勾起惨痛的记忆。

当年英国殖民者无心恋战,导致治下的新加坡臣民惨遭三年半的残暴统治,这个历史教训提醒我们,自己的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绝对不能依赖他人。我们的独立自主是宝贵且不可妥协的,因而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防实力之上。国民服役不能被视为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而是作为独立国家的公民无可推卸的义务。改名风波的积极意义,就在于让国人,特别是没有经历战争怆痛的年轻一代,意识到和平与自由的可贵,以及保家卫国的责任。

同时,诚如李总理所言,改名风波也加强了我们社会的团结与互信。这种团结与互信,依靠的正是确定名实相符——虽然我们的祖辈曾经渡过悲痛的“昭南日据时期”,我们终究还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新加坡人,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守护我们唯一的土地新加坡。改正错误的名字,让我们能基于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集体身份认同,加强团结和互信。这也是改名风波的另一层积极意义。

希望风波所引起的社会关注,会吸引更多年轻国人参观“日据时期:战争与史迹”展览,了解建国之艰辛不易;也希望教育部门能加强学校的历史教育内容,让年轻国人具备正确的历史意识和观念,对自己的国民身份产生由衷的自豪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