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立法管制假新闻的挑战

字体大小:

社论

社交媒体的普及化,导致假新闻泛滥。这些假消息,轻则误导及愚弄接收者,重则制造仇恨及暴力。

政府最近进行的调查显示,约75%的受访者偶尔会收到假新闻,并且无法在第一时间辨别假新闻,而25%受访者曾与他人分享资讯后,才发现是假的。

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前天在一个研讨会上指出,假新闻泛滥在新加坡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计划明年拟定新法律,管制并严惩蓄意捏造假新闻者。

在上述的调查中,多达91%受访者表示支持政府立法,以确保假新闻能迅速被删除或更正。因此,加强立法管制假新闻,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其实,假新闻肆虐,已经遍布全球。社交媒体让假新闻,在弹指之间广为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使许多国家的法律落在后头。网络世界成为一个缺乏管制的空间。发布假新闻的组织或个人,在虚拟世界的掩护下而无须承担责任或付出代价。

不少国家已意识到假新闻的破坏力,但是在立法管制方面,还是处于草创的阶段。今年初,英国国会成立委员会,探讨立法管制假新闻的事宜。德国也在今年4月通过法令,处罚那些没有即时删除仇恨言论或假新闻的社交媒体公司。立法管制的成果,还有待观察。

立法管制假新闻或假消息,面对几方面的挑战。

首先,如何定义“假新闻”,看似简单,但其实不然。在这个时代,不仅有“真相”,也有“后真相”或“另类真相”。在网络世界,充斥不少半真半假或是张冠李戴的消息。此外,网络世界也孕育了不少小众群体,他们只相信圈内人传播的信息,并坚信他们的信息才是真的。因此,立法管制假新闻,将难免会在何谓假新闻的问题上,有一番周旋。假新闻的发布者或转发者的动机,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

其实,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有不少是出于无知,不知道自己发出的信息是假的,也不知道这些消息传出后的后果。有些是贪玩或恶作剧,目的在愚弄他人以自娱;有些是恶意行为,旨在制造恐慌或仇恨;有些是基于商业利益,制造耸人听闻的假新闻,以争取更多的眼球,从而坐收广告费;更有些是外国势力,企图通过假新闻左右他国的政治。

动机不同,假新闻的性质及破坏力也有不同,因此法案的草拟或许也必须更为细致。

在2015年3月18日,一名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以移花接木的方式,让人误以为总理公署网站发出了建国总理李光耀的“死讯”。他的这则假新闻,还广为外国媒体转发。这名青少年显然的是恶作剧,最后受到有关当局严厉警告。

最近,社交媒体和坊间又流传一则假消息指出,如果没有在生前提出申请,公积金存款会在会员过世后自动转入指定受益人的保健储蓄户头。发送及转发这则假消息的人,可能是要与亲朋戚友互通信息,殊不知是好心做坏事。

在新加坡,种族及宗教是敏感课题。任何人利用种族或宗教问题,都会受到严厉对付。显然的,立法管制假新闻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要避免人们利用网络空间,在种族或宗教课题上散播仇恨的种子。

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我们目前已有煽动法令,而且也曾援引这法令控告“真实新加坡”网站负责人。立法管制假新闻,赋予政府另一个工具,确保种族及宗教的和谐。在援引不同法令对付不法分子时,外国的经验值得参考。

其次,如何争取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管控假新闻的上载以及转发。上述的政府调查指出,假新闻一般是通过面簿或这家公司拥有的WhatsApp转播。另外像谷歌和推特,也助长大量假新闻的流传。这些平台背后的财雄势大的美国公司和它们的股东,虽然也意识到假新闻的危害,但它们有不同的政治理念以及商业利益。

尽管如此,立法管制假新闻向网络世界发出明确的信息:散播假新闻者及提供平台的营运商,必须为他们的作为以及不作为,付出一定的代价。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