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健康传承饮食文化

字体大小:

社论

保健促进局把在2014年6月推出的“较健康饮食计划”,推广到小贩中心和咖啡店,并从现有的小贩美食中列举低卡路里的食物选择让民众参考,鼓励国人在外用餐时更有意识地减低摄取热量。小贩美食是本地饮食文化特色的灵魂,在社会条件及生活习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如何在因应诸如日趋突出的肥胖问题之际,创新地继承本地美食文化,必须是社会集体肩负起的责任。从更广义的角度视之,这也考验国人回应未来经济挑战所需的创意。

推广健康的饮食文化,首先有着明显的公共健康意义。数据显示,越来越多国人在外用餐,2010年的调查发现,有六成国人每周外食至少四次。这可能是导致国人平均体重上升的原因之一(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成人运动量减少)。保健局的数据表明,与15年前相比,新加坡成年人的体重平均增加了3公斤,其中约11%的人超重。医学研究表明,肥胖容易导致一系列慢性病,特别是后果严重的糖尿病。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比率正不断增加,从1992年占成年人口的8.6%,到2010年的11.3%。按照这个趋势,在2016年年龄介于24岁到35岁的国人,在年满65岁时将有34%会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会引发其他的健康问题,包括肾衰竭、失明和截肢。国大在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调查指出,2010年本地因糖尿病的医疗支出为10亿元,到2050年将增加到25亿元。这个健康计时炸弹并不易拆除,因为要人们改变生活习惯,定时运动的效果不佳。另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从饮食入手。所谓“病从口入”,如果能够在源头改善平日所摄入的热量,多少有助于缓解肥胖问题。小贩中心和咖啡店是国人最常用餐的场所,在这些地方鼓励更健康的饮食选择,或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富有南洋风味的本地小贩美食,反映的其实是早期移民充沛的创意。当年由于物质匮乏、大多数人口贫穷,且以从事体力劳作为主,不少小贩于是根据家乡的日常小吃,变化出食材简单但美味可口且价格便宜的高热量食物,一举数得地解决劳动者三餐所需。这体现了“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例如一头猪非但从猪头到猪蹄全部可以入菜,连所有器官都能在小贩的妙手中化成可口的美食。

重口味、高糖份和多油量的本地食品和甜品,是不少人的童年成长记忆,要放弃无疑是困难的。但是随着从事大量体力工作的国人减少,加上平日缺乏运动,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最终必然造成肥胖问题。因此,如何保持食物美味又减少其热量,成为新一代国人发挥创意的挑战。当社会已经不再贫穷,如何在日常小贩食物上变通,考验的是当代人的想象力。

此前流行的有机食品,尽管能让人吃得健康,却因为价格不菲,仅局限于中上阶层的有限人口。要为大众化的日常美食注入健康元素,让大多数国人吃得健康,就必须寻找不同的方案。保健局在小贩中心和咖啡店推广“较健康饮食计划”,目前是标示低卡路里的食物,特别是少于500卡的食物,协助食客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当然是正确的一步。后续的挑战,更在于这一代人能否在继承先辈发明的美食之余,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创新,发明符合当代健康要求的新美食。

见微知著,面对未来经济出现机器人、人工智能普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人们的生活将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需要更大的智慧来应对。回顾当年先辈南来,在饮食上近乎“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如何在当年美食的基础上“修古以更新”,继承极具特色的南洋美食传统,或许也反映我们应对未来经济挑战的能力。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