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新中有很大的互学互鉴空间

字体大小:

早社论

1992年,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为来自中国的官员开办了首届“市长班”,转眼之间,25年过去了。这期间,中国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公共治理方面,都已取得飞跃性的进展,在好些方面,中国也已超越了新加坡,是新加坡反过来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持续了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市长班”,是否还有继续下去的前景呢?教育部长(高等教育及技能)王乙康前天出席“市长班”25周年晚宴时,便在演讲中探讨了这个问题,也提供了肯定的答案。

南洋理工大学当初为中国官员开办培训班,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特殊的需要。那个时候,新中正式建交不久,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1992年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南巡后重新确立并启动。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而两国政府协议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显然让中方觉得有必要向新方借鉴一些管理经验,“市长班”因而应运而生。

25年来,到南大来上过课的中国官员已超过1万5000名,若包括后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开的同类课程,受训中国官员就更多了。“市长班”学员有些早已出任市长,有些则即将上任。学员中有许多如今都高居要职,其中三分之一担任司级或厅级或更高级职务,部级(即部长级)的则已有10多人。这1万多人分布在全国各省市,学以致用,算得上是新加坡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所作的小小贡献。

南大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教授透露,近年来新参加市长班的中国官员已有所减少,本届学员人数仅40多人,是巅峰期的三分之一,官员级别普遍上也不如以往高。这主要是中共十八大后提出“八项规定”,官方不再动用公费资助课程,如今来新上市长班的官员,主要靠学院和民间基金会所提供的奖学金。

中国官员上“市长班”借鉴的主要是公共管理,经历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在这方面可说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开始形塑出具有本身特色或是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因此,向新方借鉴的必要性大大减少是很自然的事。

不过,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市长班”这个机制其实可以配合两国国情的变化而转型,并继续抓住新的契机,发挥“互学互鉴”的作用。就两国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所面对的问题看,这种“互学互鉴”的空间还是挺大的。新加坡早年的发展,既多有借鉴他国之处,也有因地制宜的自我创造。中国亦然,它借鉴新加坡经济先行的一些经验,如今不仅已经迎头赶上,也有了自己的创新和后发的优势。因此,两国依然可以密切交流,互相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集思广益,针对新的治理挑战共谋解决方案。

王部长在这方面就向南大提出了四大建议:一、引进新的课程,配合世界各国和中国都要优先专注处理的课题,如如何促进创新和鼓励企业精神;二、提供更多单元式和短期的训练课程,针对特定课题,深入探讨,配合外来官员的特定需要;三、新中合作,为第三方国家提供诸如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培训;四、集中力量培养更多的“中新通”。

这些都是很实际的提议。中国进入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诸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领导人关切如何缓和及消弭这种新的社会矛盾,新加坡对此可谓“心有戚戚焉”,这便是近年来我国强调及推出包容性发展策略的背景。

此外,中国现在正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沿线许多国家要搭上这趟发展列车,犹如中国当初实行改革开放一样,也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过程。新中两国正好可以联手为这些国家的公务员提供适当的培训,传授适用的公共治理经验。

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同的合作模式,因此,像市长班这样的平台固然必须按不同年代的需求,作必要的转型,在国家层面上,合作模式同样也必须与时俱进。重要的是,大家都应珍惜长久的友谊,继续发挥合作的精神,求取互惠互利的结果。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