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文化申遗须长远努力

字体大小:

社论 

从今年2月22日起,新加坡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通过签署这一国际公约,确保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上个月初,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在国会辩论中宣布,政府将拨款6600万元来落实首个文化遗产发展总蓝图(Our SG Heritage Plan),“全面而长远地为后代保存我们的共同文化遗产”。

我国在签署了有关公约后,便积极展开行动,国家文物局今年将开始推行“新加坡文化遗产计划”中的首个五年计划,显示我国对申遗的高度兴趣。我国之前成功地把植物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申遗工作是一项巨大推动力。

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便是提醒国人不要妄自菲薄,以为新加坡是个蕞尔小国,历史短浅,没有什么值得申遗的文化遗产。我国既然已经成为缔约国,也就有义务尽一分国际社会的责任,为保护和保留文化遗产作出贡献。政府计划在今后两年修改宪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考古的重要性也将随之提升。

新加坡将从“文化”“家园”“珍藏”和“社区”等四大主题去整理申遗的名单。傅海燕上周末为第15届新加坡文化遗产节主持开幕仪式,正式启动新加坡文化遗产计划;国家文物局也列出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中的首50个项目,当中包括本地小贩文化、南音、马来皮影戏,以及农历新年、清明祭祖、龟屿进香等节庆习俗,希望当中的一个项目,最终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人类的文化遗产有其跨国界传承的特点,同一个项目,经过不同民族的传承,也增添新的内容和生命力,如马来皮影戏和峇迪染印工艺具有浓厚的地缘色彩,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多年前曾因为这两个项目的申遗问题而起争议。印尼一些过分狂热分子甚至搞起反马运动,损坏两国关系。韩国也曾为中秋节和端午节申遗,而在中国引起不小的文化震荡,一些人认为这是剽窃中国文化。从包容的角度来看,上述争执都是没有意义的。

文化既然是“非物质”的,其传播凸显的便是一种文化的软实力。新加坡若真的把马来皮影戏列入申遗名单,便是对这种马来文化的传承价值的肯定。中国在2011年便已为皮影戏成功申遗。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东南亚的皮影戏跟中国的皮影戏有一定的渊源,但这并不减损它作为本区域的一种文化遗产的价值。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在文化上是无法完全分割的,就节日习俗和饮食文化而言,有许多相同之处。多年前,马来西亚旅游部长曾经指鸡饭和肉骨茶属于马来西亚,只不过新加坡懂得宣传,使得国际游客以为这些美食属于新加坡。当时这个似是而非的谈话,曾在两地报界引起一番颇有趣味性的讨论。同一传统美食,新马两地各自发展,各有地方特色,彼此都可以申遗,无须争议。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反映出新加坡人的偏好和生活习惯,相信也将在新加坡最后提出的申遗名单上占有不小分量。

组屋区是最具新加坡特色的社区,是新加坡人的草根基层,即英文所谓的heartland。组屋成就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在“我们的社区”主题下,组屋居民的生活形态、种族和谐、治安良好、清洁绿化都是新加坡的最佳缩影。因此,组屋区若登上申遗名单也当之无愧。

国家文物局下来几个月将与本地社群对话,找出能让新加坡人产生共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宗教礼仪活动,音乐到传统节日的庆祝,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和社会变迁而保留下来,便是新加坡人的文化遗产。我们保留非物质的文化,并非只是为了申遗,最终的目的还是为子孙传承一些足以加强他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和国家认同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有一套严格的审核标准,申遗不是一次过的努力,放眼长远的文化政策,才能提高成功申遗的机会。

【国家文物局来函回应,当局是以六个类别去整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单,这六个类别是“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礼仪与节庆”“大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习俗”“传统手工技艺”和“饮食文化”。】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