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

周兆呈:硬表达考验软实力

字体大小:

城外城

选择自大任性地展示肌肉,可能会获得为短期利益而迁就迎合者的笑脸,但肯定远不如自信自强、理性优雅地互惠互利,能够获得实质性的真心尊重。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日前在加拿大斥责记者,指其提问充满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在中国引发两极的评价。有人称赞王毅的批评展示了强国风范,《环球时报》发表社评《做些反思吧,傲慢的加拿大媒体》,批评西方媒体“时常漠视受到挤压的其他价值体系的感受,态度蛮横。非西方的媒体很难与他们对抗,逆来顺受在一些地方成为习惯,有时忍气吞声还会被看成开放、豁达的表现”。社评赞扬“王毅这一次不客气回敬了加拿大记者的当面挑衅,西方媒体界都没想到”。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反而是王毅展示了“傲慢”。在一个由中国传播精英学者组成的微信群里,学者们热议这种强硬的回应方式和论述逻辑,其实对中国形象本身会产生负面的传播效应。国际一些评论也认为,这和中国对外越来越愿意用强硬的方式对待分歧的意见相关。

中文有句俗话说“打狗也要看主人”,是指因为处在客人的身份,遇到再怎么不快的事情,也要照顾主人的颜面,应该适当忍耐、克制自己。按说到访加拿大的中国外长,肯定非常清楚这样的“规矩”。但有时候,“打狗”就是为了给主人看。从中国和加拿大双边关系的角度看,王毅在访问加拿大之后和加外长举行联合记者会,对加拿大记者的斥责,大概不仅仅因为对其所提问题动怒,而是中加关系可能遇到一些障碍,双方会谈中有些悬而未决的课题,王毅的表现或许是这一心情的延续折射。当然双方角力的幕后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后续的验证。

外界能看到的通常只是表面。围绕这一事件本身所产生的涟漪,再结合近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的表现,比如英国女王与负责接待习近平访英的英国官员交谈时对中国的抱怨,中国军方代表在香格里拉对话上继续表现出的强硬姿态,不断在提醒人们一个事实:中国的强大使其在国际舞台表现越来越主动、承担国际事务的责任越来越大,越来越有主导议程的意愿;自然而然地,在期望达致共识的过程中,因为中国的诉求越来越有自我意识,就会被另一方认为中国越来越强硬。这在国际政治的角力中,尤其是中国崛起重新打破力量平衡之后,是自然不过的此消彼长的弥合过程。

强硬,其实不尽是负面词汇,只是一种立场的表述与形容。强硬有的是色厉内荏,拉高嗓门要吓退对方;有的是坚定表述、毫无回旋;有的是恃强凌弱、强权公理;有的是坚持原则、划定框架。然而,为何外界时常还是有对中国强硬立场的非议?在这些批评中,如果仔细检视其中的细节,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差别。那些利益相关者直接不满的,可能是中国本身的强硬立场对其利益的伤害,比如政治谈判、商业合作的当事方,这并不令人意外。而很多非利益相关者以及舆论,其实批评和在意的是中国表达强硬的方式。立场可以强硬,方式则可技巧。用来表达强硬的方式,如果不能获得认可,会削弱强硬立场本身的合理性,更可能在其他层面产生连带影响。

正如王毅斥责加拿大记者的事件,很多人未必会欣赏这位记者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但也未必认同王毅的回应方式以及对媒体提问的严辞批评。正如常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西方媒体的理念之一,就是在言论自由的条件下,一直坚持对政府的质疑立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新闻学院曾做过调查,从1970年代至今,10年一度的访谈数据都显示,一直有约70%左右的美国新闻从业员坚定认为,对政府的说辞进行调查确认是“极为重要的”。这种媒体生态与中国现在强调的“党媒姓党”的政治坚持,两者理念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政治人物对待媒体的方式也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如何有效而理性地对外展示伴随国力增长而同步增加的强硬,对中国各个阶层都是一份新鲜出炉的考卷。尤其是实施数年的一带一路战略,开始更多地把中国资本、人员带到海外,无论是中央部委代表国家,还是地方政府,或是走出海外的央企国企,已经处在一个亟需全方位给对外交往注入相关经验和应对策略的时期。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和素质积累显然还远不足够,与交往现实还有相当大的反差。中国国内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的言辞和作为,顺理成章地被直接嫁接到海外,出现不良反应,也就不奇怪了。这方面的双边往来,当然可以选择自大任性地展示肌肉,可能会获得为短期利益而迁就迎合者的笑脸,但肯定远不如自信自强、理性优雅地互惠互利,能够获得实质性的真心尊重。

像《环球时报》社评批评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的关注,不经意之间也流露出“大国”的级别意识:“加拿大3000多万人口,只相当于中国一个小省份的人口规模。还有一些人口相当于中国地级市的袖珍国家,驻中国的大使馆里竟然有专门的‘人权事务官员’”。如果用这样的“大小眼”来看待世界以及与世界交往,大国的强硬能收获怎么样的尊重,结果可想而知。

中国越来越重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但是,话语的发布只是第一阶段,观点和价值的渗透与形成才是话语的终级目标。不是发布了话语、讲了话就是有了话语权,而是要看有没有被对方所接受,有没有影响对方,观念有没有渗透或者是影响到对方的价值观念,这才是真正的话语权的形成。

就此而言,如果表达强硬的方式,包括话语本身不当,反而会削弱中国自身传播观念的有效性。随着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外界对中国的强硬应该是早有心理准备,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表达强硬,外界的期待和要求肯定是远远超过对朝鲜这样的国家。不是越僵硬就越强硬,强硬意味着需要更加理性、更加智慧、更加优雅,柔软、韧性产生的效果可能会更为强硬。如何展示强硬,其实考验的是软实力。

(作者是本报助理副总裁 (新兴业务) zhouzc@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