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燕:当哈芝节碰上九一一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下周今日,是美国九一一恐怖袭击15周年。

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许过于错综复杂,这起美国本土最为严重的恐袭,真相至今仍扑朔迷离。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便美国声称已击毙头号嫌犯奥萨马,九一一的梦魇还是挥之不去。它所产生的恐怖效应不仅重创美国,更在世界多地持续发酵,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族群的关系。

以近日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为例,伊斯兰重要的节日“宰牲节”(Eid al-Adha)因今年可能落在9月11日,即美国九一一恐怖袭击15周年当日,引起全美的穆斯林领袖的忧虑。他们担心,当穆斯林庆祝宰牲节时,可能被说成是庆祝九一一,而造成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的敌意加深。

报道也指出,宰牲节是否落在9月11日,还未百分之百确定。这将取决于伊斯兰历的新月从何时开始,穆斯林领袖预期会在9月1日或2日。当新月出现的十天后,就是宰牲节。

美国穆斯林社会的担忧可以理解;处在亚洲、以华人居多的我国社会,能否理解在自由开放的美国过节,为何可能引发紧张的情绪,而宰牲节是什么节日?

本地回教社群也庆祝宰牲节。它在新马印一带被称为“哈芝节”(Hari Raya Haji)。9月12日,本地人将以愉悦的心情迎接它,因为大家都放假,享受长周末。

同一节庆,处在不同的地域庆祝,人们的心情大不同。在恐怖威胁四处肆虐之际,生活在种族与宗教和谐的社会,更显得弥足珍贵。

本地华社一般对哈芝节的渊源认识不深,简述节庆的来源,有助对新闻事件的理解。

哈芝节(即宰牲节;也称古尔邦节,Korban,意即“牺牲、奉献”)是回教的重要节日之一。节日这天,回教徒一早到回教堂参加祈祷仪式,然后宰杀牲畜,分发贫困者,馈赠亲友。回教社群彼此分享与关爱的欢乐情景,有如华人庆祝新春。

回教徒在这日宰羊献祭,是为了纪念先知的顺服与虔诚。《可兰经》指出,回教古代先知伊布拉欣(Abraham)遵从真主的指示,准备把自己的儿子作为祭品献给真主。伊斯兰相信,伊布拉欣献上的是与使女夏甲所生的伊斯马仪(Ishmael)。真主看见伊布拉欣的诚心,令天使及时送来一只黑头白羊作为代替献祭。

这些人物并非凭空杜撰,他们的事迹在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也有记载。

须注意的是,《可兰经》提到伊布拉欣,《圣经》译为亚伯拉罕;《可兰经》提到伊斯马仪,《圣经》译为以实玛利。《可兰经》指伊布拉欣献上唯一的儿子;《圣经》指上帝考验亚伯拉罕的信心时是要他献上以撒(Isaac)——元配撒拉年迈时所生的儿子。

夏甲先诞下儿子,撒拉后来也高龄产子,由于人性的软弱所产生的嫉妒,导致两人感情不和,最后夏甲被撒拉赶出家门,种下了两造后裔势不两立的祸根。一般相信,以撒是犹太人的始祖,而伊斯马仪(以实玛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为巴勒斯坦土地相互争斗半个多世纪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他们的祖先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世俗者认为,这不过是亘古世界的神话故事;不过,有论者指出,九一一事件的根源与这千年仇恨不无关系,后果就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间的冲突具体化。这说法是否有理,有赖我们对这两种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的认识。

距离造成2996人遇难的九一一空袭已经15年了,如今烙印在人们脑海的若依旧停格在“飞机撞大楼后在熊熊烈火中燃烧”的画面,那么牺牲了无数生命所总结的残酷经验,似乎没有教会人们要去了解世界的过去、现况,以及未来的可能走向。更甚的是,偏激者往往把恐袭肇因归咎于穆斯林、把伊斯兰和恐怖主义画上等号——无知确实会引发冲突。

在本地,九一一隔日的哈芝节是假日,国人不妨把这天视为一个契机,借着节庆去了解这两个文明的根源。思考伊布拉欣/亚伯拉罕千年以前的献祭深意与差异,或许能让生活在和平稳妥环境中的我们,更能设身处地地明了美国的穆斯林社会,为何在此际会显得如此焦虑与不安了。

(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组副主任

ongby@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