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伟:非选区议员制度改革意义不大

字体大小:

时事透视

新一届国会刚开幕,李显龙总理就宣布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包括把反对党议员加上非选区议员的议席从九个增加到12个,同时赋予非选区议员与一般议员同等的表决权。

一些政治观察家认为,这项改革,表明执政党顺应新加坡人要求政治更为多元的诉求,让反对党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是一次极富前瞻性的创举。

其实,要对这次的政治改革进行评价,必须先了解国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必须委任非选区议员。目前国会的总议席已经接近90个,接下来可能还会再增加。在新的规定下,国会只有在当选的反对党议员少于12名的情况下,才需要委任非选区议员。换言之,只要国会中有非选区议员,就表示反对党议员的总数不会超过12名,而执政党的议员人数则会在80名以上。

在双方人数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就算赋予非选区议员更多的投票和表决权,也不会丝毫撼动目前国会的结构和运作。执政党执意推行的政策和法案,也还是会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通过。

也许有人会说,非选区议员人数增加,将给反对党更多的发言机会,和执政党针对政策进行更有效的辩论。但是,个别的执政党议员有时候在批评政府的政策时,也和反对党一样尖锐,但只要执政党不把党鞭收起,他们在投票表决时就不会投反对票。也就是说,在我国的政治现状下,国会内无论有多精彩的辩论,在关键的课题上,最终的投票结果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更有人说,总理此举,是在帮助反对党培养人才,展现了总理宽阔的胸怀。我们没理由怀疑总理的诚意,但我想,如果反对党需要靠执政党的“恩典”和“帮助”才能壮大,那无疑是对我国的民主制度最大的讽刺。

反对党所需要的,不是执政党伸出援手,而是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在针对总理的动议进行辩论时,某些执政党议员说,反对党候选人即便败选,也能继续在选区内活动,进行家访,和居民接触,因此刘程强的浮萍论是无稽之谈。

很显然,这些议员刻意忽略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那就是反对党缺乏执政党所拥有的资源。执政党候选人败选以后,在选区内还能够以顾问的身份,借助由国家资助的“基层组织”进行各种活动;一些政府部门也会积极配合,给于执政党候选人(即使是败选的候选人)各种反对党所无法享受的方便。

例如当李丽连还是榜鹅东议员时,基层组织提出申请,要求为刚迁入该区某座组屋的居民举办欢迎活动。李丽连批准了这项申请,但到了活动当天,基层组织所邀请的主宾,却不是由该区选民选出来的李丽连,而是在榜鹅东补选时落选的执政党候选人。

这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例子,但已能充分说明现有体制对反对党是如何的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党候选人要接触选民,为选民服务,就必须面对和承受比执政党候选人多好几倍的困难和压力。

因此,如果真要让我们的政治体制趋向多元,最实质的做法,就是让国家机器对执政党与反对党一视同仁,而不是去改革非选区议员制度。

作者是本地学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