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贵:安得广厦千万间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农历新年与“家”的联想总离不开关系。今年小年夜传来台南发生大地震造成严重伤亡的噩耗,数百人流离失所,令人格外揪心。

过年前一个星期,采访了几则与房屋课题相关的新闻,有机会走访几户人家,试图想象他们各自在家过年的情景。

辜姓居民过去几年住在租赁组屋,采访当天原本请他对于邻里增设乐龄活动中心说说看法,他一开口却滔滔不绝地形容目前的居住情况。他也皱着眉头告诉我,他的室友有多脏乱、生活习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等。他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早上八九点出门,晚上六点过后才回家,尽量不要留在家。”

单亲妈妈苏女士过去近六年来,也住在租赁组屋。几年前,她在政府资助的情况下购买了预购组屋单位,去年11月底搬进新屋,今年第一次与弟弟和两个儿子在新家过年。

采访当日,苏女士热情地邀请我进屋,对于整个买屋和搬迁过程侃侃而谈。房子不大,但可看出苏女士在布置上下了一番心思,在网上购买了设计时髦的书架,请父亲帮忙装置在墙上,摆放了许多可爱的玩具收藏。尽管经历婚姻破裂、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的艰辛,从苏女士的话语间,可听出她苦尽甘来的喜悦。

另一对曾姓夫妇,则是在建屋局中心遇见。那天,他们带着一岁儿子到建屋局领取新屋钥匙。夫妻俩兴致勃勃地参观中心内的示范单位,对如何装修房子兴致勃勃,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这三户人家春节如何度过?我尝试去想象,但脑海里快乐的新年,似乎和拥有一个安定的家脱离不了关联。人们常说回家过年,而这个“家”的定义,不仅限于和家人团圆,相信也涵盖回到一个温暖、熟悉环境的意思。

新加坡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90多万个组屋里,其中约95%为屋主,为全球拥屋率排名最高的国家之一。为帮助缺乏经济能力购屋的家庭,新加坡政府实行多项措施,让买不起组屋的低收入家庭有房子住,提供津贴协助弱势群体拥有自己的家。

这些措施无疑都令人感到鼓舞,尤其是身为新闻工作者,有机会亲眼目睹有需要的家庭如何从中受惠,看见他们的日常生活确实有了改善。唐朝诗人杜甫所描绘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在大多数人于各自温暖的家中欢庆农历新年的同时,希望社会也不会遗忘像辜姓居民这类的独居年长者。日前就在面簿上看到,善心的友人做了多个黄梨挞,沿家挨户分发给100个居住在租赁组屋的低收入家庭,令人倍感温馨。

要打造一个温馨社会,硬件上的设施固然重要,但若要真正打造“家”的感觉,还需要每个人敞开心房,彼此关照。

(作者是本报记者 thwakwee@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