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杰:F-35的抉择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过去几天采访两年一度的新加坡航空展,接到的采访邀请多数都与美国联合攻击型F-35战斗机有关。

不论是制造F-35的军备商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还是已经采购F-35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都相继派出高阶主管或将领,煞费苦心地向新加坡媒体介绍和解说这款以隐形功能著称的第五代战机其无与伦比的性能、强项和战力。

美方的强力推销攻势,并非毫无来由。新加坡是F-35的潜在客户,国防部长黄永宏医生2013年曾在国会表明,我国正处于评估采购F-35的最后阶段;他本身也在过去短短两年内,两度造访美国空军基地,近距离参观和见识F-35的其中两款机型。

然而,这项军购计划距离定案,似乎总缺临门一脚,而近期浮现有关F-35的负面新闻,更是让这项波折重重的计划雪上加霜。

除了建造经费与日俱增,有关F-35的技术问题也层出不穷。美国国防部近期发表报告指出,工程师在进行全面测试之后发现飞机引擎存有缺陷。另外,战机座舱的座位弹射功能也出现安全疑虑,可能对体重较轻的机师造成颈椎伤害。

与此同时,原本同其他七国与美国共同分担F-35研发费用的加拿大,也可能打退堂鼓,取消购买65架战机的庞大订单。

鉴于这些形势发展,我国国防决策者自然不会轻举妄动,贸然做出决定。过去20多年,新加坡政府在国防方面的投资让我国武装部队在区域取得今日的优势,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仰赖决策者进行重大军购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

长期以来,我国一般上选择经过考验的武器平台,以减低买到“次品”的风险。例如,国防部在2002年宣布有意采购新一代战机,以取代老旧的A-4SU超级天鹰型战斗轰炸机群。当时参与竞标的角逐者虽不乏新款战机,如1990年代制造的欧洲“台风”战机,但经过三年考虑,最终脱颖而出的却是产于上世纪70年代、身经百战却“毫发无损”的F-15机种。

另一方面,我国谨小慎微的军购策略也受到国际肯定和关注,对业界更是具有一种深层的指标意义。我国如果在现阶段承诺购买F-35战机,这无疑会被国际间视为新加坡对F-35投下信心票,为充满曲折的研发计划注入一剂及时的强心针。

黄永宏过去多次在购买F-35的问题上都强调,引进新型战机是一项长远计划,不宜操之过急,更何况我国空军目前的战斗机组F-15SG以及有待大规模翻修的F-16C/D型战机仍能再用上约20年,购买新战机并非燃眉之急。

订购42架F-35的日本即将在明年成为首个接收第一架战机的亚洲国家,我国国防决策者可利用下来几年的时间持续关注发展,借鉴他国的经验,再做出审慎决定。此外,F-35一架超过1亿2000万新元的高昂价码,届时也有望进一步回落。

向来在国防政策上采取务实态度的新加坡,从不在军备竞赛中抢先抢快,稳健踏实的策略,才是理想的长远之计。

(作者是本报记者 skng@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