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绢:华文教育 用心良苦

字体大小:

新媒体观

林翠绢

多年来,本地华文媒体缺乏新血的困境渐趋严重,一方面因为本地大学培育谙华文的媒体人才课程和训练短缺,另一方面学生认为使用华文进行媒体写作,过于具挑战性,唯恐影响成绩表现,因此开课总是采精英小班制。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使得华文媒体教育在新加坡大学课程里,难以摆脱弱势的存在。

以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课程为例,传播各面向均以英语授课,但华文媒体相关课程仅限两门。我授课的主轴是计划让学生能有整合性学习,选择教导他们跨平台多媒体新闻和广告写作,以及多媒体深度报道,除了让学生掌握华文媒体制作的技巧,同时也体验到传统媒体该如何因应新科技进行内容转型。

虽然新加坡教育极力倡导“精通双语能创造未来竞争优势”的想法,现实中真正能够同时掌握英语和母语的人,还是占少数。我常用“物以稀为贵”的道理鼓励我的学生:依照新加坡媒体就业环境的供需评估,学习华文媒体的投资报酬率是相对高的,再加上新媒体和跨平台的训练符合媒体发展趋势,虽然学习辛苦些,但不畏艰难、持续努力,必有所成。

学生们一般都充满学习热情,在多媒体实作上也都尽力表现,付出必有所获得,修完两门课后,他们对华文媒体掌握能力令人刮目相看。而事实也证明,几位课上表现优异的同学最后都顺利地在本地华文媒体找到可发挥专长的工作,他们的成就让我感到为人师表的满足感。

数日前,收到新加坡阿弥陀佛关怀中心(Amitofo Care Centre,ACC)电邮,邀请学校参加“乐学华文,点亮心灯”的交流活动。当下惊觉时光流逝如银驹奔驰,耳边顿时响起去年史瓦济兰ACC圆通学校女孩嘹亮歌声,唱诵感人华语新谣,脑海中也浮现马拉威少年在本院摄影棚虎虎生风的武术表演,他们流利的华语,让多数南大传院的学生们自叹不如。

ACC圆通学校学生完成出色的华语相关表演后,本院学生纷纷询问这群远方朋友,到底他们是如何把华语学得如此流畅的?这几个平均十来岁的女生居然能把《弟子规》倒背如流,令人佩服。看着眼前的ACC院童,不但华文程度佳,且个个乐观有礼、有感恩的心,并对未来充满理想,不禁让我对于他们的养成教育感到十分好奇。

当时我规定学生必须针对来访ACC院童进行访问,并写成个人专访的多媒体特写作业。研读后,发现每篇故事都写着令人鼻酸的身世,从小孤苦伶仃的他们,幸而被ACC圆通学校收养才有活下去的机会,虽然每日过着清晨四点半做佛堂早课加上武术训练的规律生活,但在有爱的环境里长大,他们学会不自怨自艾,并珍惜受教育的难得机会,这些孩子都是因为表现杰出,才获得代表出国交流的机会。

后来我也得知ACC背后感人的故事:有“佛教史怀哲”之称的慧礼法师在24年前胼手胝足、从马拉威一砖一瓦开始打造此慈善机构,他的精神打动一群有爱心的人,出钱出力,在非洲五个国家至今已收养8000多名孩童。他们不但为这些非洲孤儿打造温暖家园,更建立圆通中小学提供“文化溷血”教育,一方面以尊重非洲文化为前提,教导院童母国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则是介绍中华文化和佛教思想,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赖索托ACC圆通学校的校长受访时,也认为学习中华文化有助于陶冶非洲学生的身心。

今年2月终于有缘在新加坡ACC会长庄燕华女士家中,和心怀大爱的慧礼法师会面,相谈甚欢,心中十分感佩他们在非洲进行中华文化与佛学教化的慈善精神。从2014年起,ACC圆通学校的非洲学生已走访新加坡70所学校,与超过四万名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种善因,必有善果”,我相信一定有不少本地学子也被他们激发努力学习华文的心。

史瓦济兰ACC圆通学校的男孩和在台湾念大学先修班的马拉威少年也即将到新加坡与学生们交流,期待他们再度以精彩的华语表演活动,带动本地年轻人的学习风气。“吾道不孤并有邻”,若是连非洲孤儿都能把华文学习得如此透彻,我相信在双语教育环境优良的新加坡学生,只要有心、有适当的训练,一定能达成让华文飞扬、触动心灵的梦想。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助理教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