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燕:男性产假与家庭传承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王美燕

在德国生活的侄子上周六发来照片传喜讯,照片中侄子一副“现代奶爸”形象——他右手拎着一篮子婴儿用品,左手提着躺着新生儿子的携带式婴儿床,在旁近三岁的大儿子也一副大哥模样,小手握着小床提把,助爸爸一臂之力,开心地把弟弟从医院带回家。照片说明:回家了。

侄子接着发出短信说:“回家休息,是时候享受家庭生活了。”

他接下来将享有一个月带薪陪产假,德国政府负担67%薪资。侄媳享有一年带薪产假。

两年前,侄媳产下首个宝宝,我到德国探访他们。在德国短暂居住,与他们一家三口过家居生活,让我见识了德国亲家庭措施的美好。

德国在职父母在新生儿诞生后,都享有产后育儿假期的福利。由国家立法为家庭制定的特别生活时段,让夫妻俩不必担心失业问题,就能非常安心地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

在德国,一般家庭都不聘请女佣,随着新成员的加入,新生家庭需要时间沟通与调整作息,以适应新的生活情况。由于在职父母都有产假,他们从新成员一加入后,便能从容地为建立一个幸福快乐的原生家庭,打下较稳扎基础。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早期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影响,将对个人的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新生家庭不要把原生家庭的问题带到现在的家庭,应尽可能地为新生儿创造一个快乐、健康、和谐的原生家庭。在德国,政府推行男性陪产假主要是为了鼓励生育,不过,它也制造了机会让在职父母与新生儿能拥有更多亲密互动的美好时光,这类措施是令人称羡的。

让男性享有陪产假,好处不少:有利于照顾母亲与婴儿、有利于新生儿的智力成长、有利于维护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等等;男性产假措施其实蕴含着隐而未现的目的——让新手爸爸在关键时刻,为建立想要的家庭堡垒打下基础。

记得侄子发来的数张照片中,最吸引我眼球的,是那张新生儿眼睛微张的照片,说明写着:“第一眼接触”。

看着照片,想象侄子与新生儿对望的样子,父子情感交织初体验的那一瞬间,相信是启动了父子亲密关系开始的关键时刻。这似乎说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所指,许多父亲在婴儿一出生,他们便形成了紧密的依附关系。

儿童心理学丛书《儿童发展》引述学者莫里斯和格林伯格(Greenberg & Morris,1974年)进行的研究指出,初为人父者若喜欢看自己的小宝宝,觉得他们很好看,并视自己的孩子为独一无二、完美无缺,而且忍不住要抱住婴儿仔细端详,那么婴儿对这种连系的回报是所有正常孩子都做的事——张开眼睛,抓住父亲的指头,或在父亲的臂弯里蠕动。

外国早期进行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要了解父亲在孩子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为父亲的角色过去一直遭到漠视或低估。该研究的结果强调了父亲的重要性,并指出第一年孩子和父亲之间会形成依附和连系,之后父亲得继续对孩子的社会、情绪和认知发展发挥强烈的影响。

在不到半世纪的时间里,男性在女性生产后缺席的情况已经改观。在欧美多个国家,男性陪产假在数十年前已行之有效,而从1974年就鼓励爸爸们休育婴假的瑞典如今又有一项新的政策——鼓励爸爸们在家休足三个月假期,足见现代人对于婚姻与家庭的观念不断地在改善。

在亚洲,据知日本和韩国的男性“产假”达一年,实际利用率很低;缅甸男性陪产假六天、菲律宾七天,中国也有三天至十天(北京15天);至于新加坡,男性在未来也有机会获得两周有薪陪产假的福利。

协助管理人口及人才署的高级政务部长杨莉明上周完成对韩国和丹麦的考察后向媒体透露,政府将在不久后宣布新政策,帮助本地男性更多参与育儿的过程。杨莉明说,本地有许多父亲渴望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并表示“这些父亲有意扮演更大的角色,我们应当让他有这个能力”。

我国将立法实施男性陪产假,除了企业或许存有较大的顾虑外,多数人想必不会质疑它的正当性和可行性。用亚洲人的思维来看这课题,我们其实可以赋予男性陪产假更深层的意涵,把它视为一段“男人幸福家庭最优质时间”,让升为人父的男性暂从忙碌的职场生涯中抽身而退,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为人父的角色以及它对家庭传承的意义。尽管我国社会在不少方面竭力追求男女平等,但是在现时的婚姻与家庭的生活关系里,男方在传统上还是被视为一家之主,他负有引导的重任。简而言之,他至少必须知道他是谁,以及他在家庭/家族中所扮演的角色。

先把家顾好,国家面对的阻力自然少,因为国家就是“联合家庭”的概念。若从这层面思考出发,让男性有陪产假,这无疑是一项牵动着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命运的重要举措。(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组副主任

兼早报星期天副编采主任 ongby@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