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杰:拥车的意义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因为跑交通新闻的缘故,我不时会与汽车业的前辈接触,而我最常被他们问的一道题就是:“你有开车吗?”这时候我总会显得有些难为情,因为接近而立之年的我,连张驾驶执照都没有。

这个年代,像我一样老早过了开车法定年龄却不持驾照的人算是少数。对很多人来说,驾车就如同游泳一样,是必备的人生技能;况且人们得先考到驾照,才能顺理成章进阶到下一步——拥车。

然而,在基础建设统筹部长兼交通部长许文远看来,到了下个世代,学车乃至拥车都可能成为过去式。他日前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交通部开支预算时,为本地交通下来15年的发展,勾勒出一幅不再以私家车为主导,而是让各种提供点到点服务的通勤工具百花齐放的图景,令人为之振奋。

许文远说:“与我们这一代人不同的是,未来学车将很可能成为历史,更别说是拥有一部汽车了……的确,如果人们能轻易地通过手机传召电动无人驾驶车或接驳巴士,那么何来拥车之需?我看再过15年,私家车很可能就会步上马车的后尘,如果不是15年,这个情况铁定会在20到25年内发生。”

出任交通部长至今才半年的许文远,如此信心满满并非毫无来由。过去一年,“减少用车”(car-lite)已似乎成为我国新一波的全民运动。为减少民众对私家车的依赖,政府近年积极打造亲步行和骑脚踏车的生活环境,同时快马加鞭,增建和更新公共交通设施并提升服务素质。此外,当局也在大力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以共用汽车的概念取代独自拥车的旧模式。

不过,这些措施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决定“减少用车”成败的关键和根本问题——拥车对人们的意义,以致人们对拥车的渴望。

许文远在预算辩论的讲话中提到,日本社会近年出现一批普遍对拥车没有热情的“去机动化”(kuruma banare)年轻世代,并认为这个现象也可能成为本地未来的主流趋势。针对这个特别现象,一家日本汽车保险公司在今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年轻人对买车拥车兴趣缺缺,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经济前景充满不安;近八成受访的20几岁城市人就表明,自己现金不够,买不起车。

更有学者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受访者是在以“没有兴趣拥车”为借口,来掩盖“没有能力拥车”的苦恼。

若由此延伸解读,拥车在日本或许已和在新加坡一样,成了个人摆脱经济困顿,在人生旅途上取得成功的方式和证明。

另一方面,汽车所代表的便利,对崇尚个人自由的人们是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和作家艾德华·休姆斯就在《门到门运输》(Door to Door)一书中指出,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现代汽车地位至今屹立不摇,很大程度与其作为便利的最典型象征有关。他写道:“这就是成功吸引驾车者的魅力和承诺……便利——有些人称之为自由——是难以抗拒的卖点,汽车永远可靠、随时待命,并只照车主一人的行程跑;巴士和地铁都做不到这点,就连优步(Uber)有时也会让乘客干等。”

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政府调整措施推动“减少用车”,只能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至于构成内在需要的渴求和欲望,还是得仰赖人们自己从根本的思维和心态着手,自发性地做出改变。

(作者是本报记者 skng@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