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吃螃蟹的人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从本地新闻组调到财经新闻组刚满一个月,写得最多的词是“经济前景不明朗”,听到最多的话是“中小企业不容易”。

在全球经济疲弱的大环境下,本地中小企业面对的问题包括人手短缺、成本上涨、盈利缩水等。这些问题让规模小、资源少的中小企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不少业者受访时都感叹“不知能撑到什么时候”。

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政府联合各个机构,接连举办多场论坛和讲座,邀请那些逆势而上的企业家,分享各自的成功诀窍。成功者的背景五花八门,经历各不相同,其中一位业者总结:“我们只不过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喻开拓新局面的先行者,并不是什么新说法,但这名业者的话不禁让我思考: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首先,这个人的勇气毋庸置疑。要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做别人从没做过的事,本身就代表着巨大的风险。

新加坡—辽宁经济贸易理事会前两周召开第九次会议,做为新方代表的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陈川仁,在发言中特别点名肯定那些早期进驻中国辽宁的企业。“和北京、上海、广州和苏州相比,地理位置较偏僻的辽宁不是新加坡人熟悉的地方。第一批登陆辽宁的企业,具备强大的冒险精神,也为后来者起到示范作用。”

除了过人的勇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应该也有非凡的技艺,才能躲过螃蟹吓人的大钳,并巧妙地设法将它抓获。此外,这个人还要有观察力和想象力,否则谁能想到在又硬又厚的蟹壳下,藏着鲜嫩甜美的蟹肉?

具备敏锐观察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在所谓“夕阳行业”里也能发掘商机。前两天刚访问过的年轻创业者邱明骏,正是看到传统洗衣业未被开发的潜能,并结合智能手机软件,通过设立24小时接货、无需专人看守的智能洗衣服务柜,减少洗衣店占用的空间和人力,既为顾客提供便捷服务,同时也降低营运成本。

细数下来,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符合的条件还真不少,但我认为比这些都重要的,是有“非吃螃蟹不可”的决心。世界上安全美味的食材多得是,为什么要去吃那看起来凶狠霸道,也不知道是否有毒的螃蟹?是因为预见到可能会出现的粮食短缺,是出于探索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还是已经处于食不果腹的饥渴状态?

无论是时局所迫还是主动出击,有了“吃螃蟹”的坚定决心,才能激发起涉足未知领域的勇气,磨炼出捕捉成功商机的嗅觉,以及求变求新的创造力。

仟湖鱼业集团执行主席兼总裁叶金利在分享转型经验时指出,许多中小企业欠缺的不是转型的资源和方法,而是“不转型就会死”的决心。只有当业者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再坐等政府给大红包、放宽外劳政策或是全球经济快速回暖,才能走出过去的舒适地带,迈出重组与转型的步伐。

经济疲软的日子不是刚刚开始,头顶的乌云也不会立即散去,要坐吃山空还是要下海抓蟹,是个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选择题。无论别人传授给你什么捕蟹秘方,告诉你蟹肉多么鲜嫩甜美,终究还是要自己下定决心,跨出第一步,才能真正尝到螃蟹的滋味。

(作者是本报记者 jingche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