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丽云:瞄准对手精确投弹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糖尿病是温柔的杀手,血糖高最多是让你嗜睡,不会有任何疼痛。但如果血糖长期处在高数值,当并发症接踵而来时,患者就如砧板上的鱼肉。

尊敬的颜金勇部长:

今年4月,您在国会宣布成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全国工作组”,正式向糖尿病宣战,突显形势紧迫。得知新闻时,忧喜参半。

我是一型糖尿病患者。蒙上帝眷顾,这22年的“糖”路上有医疗人员的细心照料、亲友的关爱,积极面对糖尿病;为了教育和鼓励讲华语的患者,还出版了对抗糖尿病的实录《逗糖记》。我深知一旦掉以轻心,肾衰竭、心脏病和中风等并发症就会摸上门,届时后果沉重。

遗憾的是,对自身病情一知半解,避重就轻的患者似乎还不少。

4月间到医院复诊,偶遇一60多岁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这大叔患糖尿病、血压高等近30年,血糖值很差。医生要他注射胰岛素,他骗说在船上工作,打针不方便。

他烟瘾重,体重80多公斤,说终日沉溺电脑前的16岁长子有90公斤重。我不禁担心,他儿子很快会成为糖尿病患者。

有一天他昏倒在咖啡店,送医院急救,两条严重阻塞的血管疏通了,但尚有多条待解决。

相信许多医疗人员,面对像大叔这样的病人,也跟我一样有种无力感。

与糖尿病义工朋友聊起,大家都明白政府用心良苦,但也担心你们无法掌握真实情况,政策最终流于表象数据。

我们衷心希望决策者深入民间,对症下药,接触患者并理解他们:为何血糖总是失控?为何不积极验血,有药不吃?如何克服病人的恐惧?家人是否发挥了正面的影响?患者是否因忧心复杂的家庭或经济问题,而无法控制好病情?

还有,有糖尿病人怕被雇主责怪生产力低,或误会偷懒而不愿复诊,这有解决方案吗?能否也教育雇主,灵活处理糖尿病员工复诊的事?

别请单凭一些组织或医疗人员的二手资料,把大量金钱注入收效不大的保健活动与展览。

逛保健展,然后抛之脑后,大吃大喝的糖尿病人比比皆是。

糖尿病是温柔的杀手,血糖高最多是让你嗜睡,不会有任何疼痛。但如果血糖长期处在高数值,当并发症接踵而来时,患者就如砧板上的鱼肉。

每名患者对食物的反应不一,有正确的食物知识,血糖控制就好办多了。

其次是钱的问题,胰岛素昂贵,测血条也不便宜。

我们不敢奢望您的部门派发免费测血条给病人。但只要政府愿意,通过大量订购或津贴,测血条的价格肯定可以降低,这一定能鼓励病人常验血。

即使是医院的糖尿病自我护理课程,动辄数百元,就连糖尿病协会的辅导也要收费。

可否探讨设定机制,只要医院或综合诊疗所的医生推荐,初期或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一概可上低廉或免费课程?

考虑到糖尿病人以老人居多,政府甚至可以派医疗人员走进社区,到联络所给患者上课。

政府另一项艰巨的工作,就是加紧跟进患者复诊的情况。

如果糖尿病人选择不闻不问,医疗机构没有健全的跟进机制,当不复诊的患者面对并发症时,国家还是得投入更多的金钱照顾他们。

所以,与其处理棘手的后果,倒不如考虑增加医疗社工的资源,紧密跟进辅导不再复诊的病人,包括上门探访。

另外,也可考虑动用社区资源(如居委会、社区组织、宗教组织等),在各区设立糖尿病互助小组。这类开放给患者和属于高风险群的家属参加的小组,对患者的帮助最大,我就是受惠者之一。

您可慎重探讨聘请“社区糖尿病协调员”,让他们驻守社区,利用联络所免费场地,与义工联手推动互助小组的活动。

试想,如果每个社区都有几个互助小组,通过定期活动和分享会,相信患者将获益良多,长久也将看到成果。

为了预防糖尿病,联络所或居委会可多主办预防糖尿病的免费讲座,鼓励40岁以上的居民参加。

战争迫在眉睫,希望政府军里既有学有所长的参谋,善于攻心的良将,也有广布民间的探子收集军情,这样,炮弹的命中率必能大大提高。

谢谢您耐心读完这封信。

傅丽云 敬上

(作者是本报记者 pohlh@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