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远漪:医患间的“问”与“说”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两个星期前报道住在宏茂桥同一座组屋但不同单位的六名居民,在过去四年先后被诊断患上耐多药型结核病的新闻时,负责这起事件的其中一名医生所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当时,结核病控制中心主任王忆棠教授透露:“我们在尝试让人们透露他们的日常生活时遇到一些困难。他们只愿意说出一些很明显的事情,例如他们工作和居住的地点。对于他们的社交活动,我们很难掌握相关信息。”

另一方面,在这起事件曝光前的一星期,也曾出现一起因中医在诊断时未发现少女怀孕,开出活血化瘀散结的方剂,导致少女和胎儿遭受不必要的健康风险,被中医管理委员会吊销执照三个月和罚款5000元的个案。

这两起事件并没什么关联,但对我来说,两者却恰恰都涉及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问题。肺结核个案中,医生问了该问的,但病人不愿说;少女误诊个案中,医生没问该问的,病人也没透露更多细节。

两起个案涉及的“问与不问,说与不说”问题,使得求医问诊信息不全面,或许多少导致这两起事件的发生。

看病时该向医生透露多少个人信息、多少隐私,我个人认为主动权主要还是在病人身上。当然,有经验的医生能因病患出现的一些症状,联想到各种疾病的可能性,从而提醒病人回答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最后说与不说还是取决于病人。

即便如此,我相信有时医生问问题时也需看情况,尤其注意措辞。

记得读高中时一名女同学透露,她因考试压力大,数月没来月经。前往家庭诊所求医时,医生了解她的症状后,开头第一个问题便是“你的性生活活跃吗?”

这个问题使得这名乖乖女好不窘迫,连忙撇清干系,但回家后总觉得自己被冒犯,于是决定往后再不光顾这家诊所。

其实,这名家庭医生尽了他的职责,问了有必要的问题,只是他的提问方式或许过于直接,导致女生尴尬反感。女生认为若这名医生注意措辞、在发问前先做些解释、举些例子,她当下也不会感到那么尴尬。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发问毫无疑问是有必要的,但若像偶尔出现在报章中遭到处分的一些医生那样,因个人私利而向病人询问过多与病情无关的私人问题、侵犯了病人隐私,那就要不得了。

另一方面,一名在公共医院担任专科医生的友人透露,其实他所碰到的病人,多数都对医生绝对信任,不仅会详细透露前来问诊的疾病相关症状与生活习惯,就连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也会一一告知,有时甚至连自己的心事都会向医生倾述。

面对这类病人,对医生来说自然有乐也有苦。乐的是,与病人沟通良好,病人愿毫无隐瞒地主动向医生透露各种健康细节,辅助医生就疾病做出正确判断。

苦的是,每名病人的问诊时间毕竟有限,医生必须在短时间内根据病情与病人生活习惯做出判断,过多无关的信息一方面有可能分散重点,影响判断,另一方面,医生毕竟有自己专攻的疾病,若什么病痛都希望同一名医生解决,有时也确实“强人所难”。

记得这名友人一脸苦恼地告诉我,如果是疾病相关的问题倒也罢了,毕竟是自己的病人,能帮就帮,自己不能医的就转介给同事。但他最怕的还是有时病人跟他熟了,不仅透露自己的心事,甚至还希望进一步了解医生的私生活。

他就曾碰见病人询问他的婚姻状况,并为他做媒,着实让他大吃一惊。

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是一种较特殊的社会关系,医生与病人之间的“问”与“说”其实都存在着微妙的分寸问题,需要小心平衡谨慎拿捏;发问时也同样须注意措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尴尬。

(作者是本报记者 yuanyi@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