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富:公共住宅政策的成功典范

字体大小:

狮城脉搏

程天富

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政策,在1960年代时推出。建屋发展局在经过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大兴土木后,已成功完成了将近120万套的政府组屋。它以低于市场的津贴价格,出售给那些能满足拥屋条件的居民,让九成以上新加坡居民,不但能拥有舒适的家,也让这些家庭有了一个会随着国家经济成长而增值的资产。

新加坡公共组屋政策的广泛覆盖面,在执行上的高效率和完善的制度,提高了大部分居民对公共组屋的信心和接受度,也是让公共组屋能普及化的重要因素。新加坡公共组屋政策让许多经济学家另眼相看,也彻底改变他们对一般官僚机构存有的偏见,如过分约束的运作方式和缺乏灵活性的制度等。

新加坡政府在组屋政策上,以民为本,与时并进,不会一成不变。从早期的简单盒子型设计,到今天的高密度,新加坡政府组屋的设计可媲美优质的私人公寓。它不但在设计上推陈出新,也通过公积金户口的津贴,满足了居民的拥屋梦。翻新旧组屋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计划,让成熟组屋区的硬体配备和设施,也能跟上新组屋区的发展。这样一来,旧组屋区的居民,才不会被发展的步伐所忽略。

新加坡过去50年的建屋经验,获得许多国家的认可,是公共住屋政策中的成功典范。它所建立起来的有系统的组织和制度,也为许多国家的公共住屋政策执行机构,提供了有用的借镜。

我认为新加坡公共住屋政策成功背后的几个重要因素如下:

一、中长期的宏观规划。公共组屋的规划和建设,是一项规模浩大,需要长期经营的工程。在规划一个新镇的过程中,从概念、构思、购地、施工,到分配和迁入新房子等,周期非常长,而且过程繁琐,投入的资金也相当庞大。以邻里概念为本,每个市镇的规划,都必须考量到居民对生活、工作和休闲的需求。这类型的城市和住宅的发展计划,必须融入周边的环境特色,配合邻里的设施,并结合现有的交通网络,让规模和聚集的效应最大化。

以在2013年公布的淡滨尼北区的规划蓝图为例,这位于新加坡的东北区,由四个邻里组成的新镇,占地240公顷,提供2万多个住宅单位。首批预购组屋已在2014年推出。淡滨尼北市镇将有一个市中心,结合住宅、商场和巴士转换站,以综合设计概念为主。区内也将有两个巨型林荫公园,占地7.5公顷。交通网络也将衔接中央商业区和其他新镇。谈滨尼北新镇的建设,需要10到15年时间来逐步完成。它的进度也跟经济增长挂钩。

二、健全的制度和透明的政策。在面对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要如何有效的分配公共组屋资源,同时兼顾到社会各阶层家庭的不同需求,是不容易的挑战。让这些家庭在能力可负担的范围内,购买他们的理想居所,一套完善而公平的分配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它以家庭月入顶限的方式,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能得到政府津贴及获得组屋的分配,目前的顶限设定于1万2000元。它为了确保弱势家庭不会受到排挤,也通过额外津贴的方式,让他们也能够买得起组屋。新加坡政府是以家庭月入,来分配从5000元到4万元的不同类别的房屋津贴。以一个月入低于1500元的家庭为例,他们可获得高达9万元的津贴。

三、执行的效率和渗透性。建屋局是隶属于国家发展部的独立营运的政府机关。它处理和执行所有与公共组屋相关的事务,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便利。它属下的5700多名公务人员,负责组屋政策的全盘策划和执行。他们一手包办了每个环节的业务,从市镇的规划、获取土地、交通衔接、商业、休闲、社区设施的结合、工程承包、施工监管,到审理组屋申请、融资、发放津贴、分配组屋。建屋局的团队,不但要兼顾现有的120万套组屋,也积极的筹划未来10到20年预计的20万套新组屋的需求。

四、后期的管理、保养、增值。新加坡是以地上权方式出售公共组屋给符合条件的居民。组屋的使用权和99年的共有土地租约是不可分割的。除了市镇内公共空间的清理,基本设施的保养和维修等的职责,已交由国会议员领导的市镇理事会来管理外,建屋局承担所有结构和硬体设施的翻新和维修,例如电梯的提升和更换。对于屋龄超过20年左右的旧组屋区,建屋局也会给予主要翻新计划(Main Upgrading Programme)或家居改进计划(Home Improvement Programme),改善旧组屋区的整体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素质,更重要的是它对居民的资产有增值的效应。

新加坡在公共组屋政策上有今天的成就,得来不易。它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才建立起了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机制。要落实公共住宅的政策和政見,除了拥有专业精神,高效率的执行和管理外,政治领袖的支持和坚持,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

兼房地产系副教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