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义:全球新格局下的中国

字体大小:

义点义见

中国对本区域乃至全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直接。无论是中国或其他国家,都需要适应这个过程。

9月3日,在杭州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正式开始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工商峰会(B20)上作了长达50分钟的演讲。我对这个演讲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四点。

首先,习近平表示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做到这一点,对内必须坚定不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对外必须与世界深度互动,进一步向世界深度开放。

对于“中国改革”,他用了“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的表述,对于中国存在的问题,他描述为“顽瘴痼疾”,用语十分强烈。习近平此次演说中提到的“改革”,未加“经济”二字为定语。

虽然此次演说是在经济场合,但是,由于习近平同时身兼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我更倾向于认为他所指的是超越经济范畴之上的全面改革,包括民主法制领域、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党建制度和纪检体制。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共中央接下来还会有更强力的改革措施,尤其在十九大前后。

第二,在经济方面,习近平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包容型世界经济。他特别强调了加强政策规则的联动,希望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放大正面外溢效应,并倡导交流互鉴,解决制度、政策、标准不对称的问题。

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分工和互补。在工业革命之后,制造和物流获得质的跃升,分工和互补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到了信息时代和当前的联动时代,更是如此。

从邓小平改革开放到“入世”,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中国的开放战略大大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带动了区域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民生的改善。

中国如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人口第一大国,是影响亚洲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国的对外经济战略影响的是全球。中国继续坚持开放战略,肯定是世界各国人民所欢迎并愿意响应的。

国际经贸体系一向来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不一定全面照顾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加强政策规则的联动,加强交流互鉴,解决制度、政策、标准不对称问题,有利于鼓励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贸,也有利于减少国际上贫富不均问题,让经济全球化提高包容性。

第三,习近平在讲话中阐述了有关全球治理的理念,主张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从布雷顿森林会议到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的理想是尽力减少各种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和经济,提高生活水平。

由于国家之间存在各种矛盾的利益关系,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达成全面自由贸易和投资很难。因此,一些存在较少利益矛盾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组成小范围的自由贸易区,先做起来。

这类自由贸易协定的性质,应该是包容的和开放的,如果有志同道合而且条件相当的经济体愿意加入,应该欢迎;不应形成小集团主义,那就成了排他性的,违反自由贸易的精神和原则。中国与本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融合度越高,越有利于和平与发展。加强经济合作,符合各方长远利益。

第四,习近平提到“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越是开放,越是联动,越能有创新,越能擦出合作共赢的火花。中国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无论从中国自身经济发展来看,或是从区域国家经济发展来看,都需要中国在区域乃至全球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领头羊作用。

近的如“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远一些的如中国东盟(亚细安)自贸区,都出自中国的倡议和主导。“一带一路”对沿线区域提出经济和基础建设合作策略,亚投行则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支持,两者都对原有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形成补充和支持。

以亚投行为例,它的定位和职能有异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为两者所不涵盖的亚洲基础建设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因此,它是对两者的补充,而非竞争。

中国是世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经历过最天翻地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不但有丰富的经验,也有足够的综合国力,由中国来倡导诸如“一带一路”,主要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新机制新倡议,既符合中国本身内部的需要,也是中国作为区域大国的责任和义务。

世界格局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中国已经崛起为新的一极,而且还在不断加强中。中国对本区域乃至全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直接。无论是中国或其他国家,都需要适应这个过程。

(作者是隆道研究院总裁,本文仅代表个人看法

chinyee_koh@yahoo.com)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