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赟:新加坡的译名标准化问题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联合早报》近日就新加坡的译名标准化作了一系列讨论。笔者的主业是早期汉译佛教文献,并把翻译英文专著当成一项工作,所以也略知一点译名统一问题的甘苦。


诚如廖建裕先生所言,外文术语到底是要音译还是意译,如是音译又要按何种语言来转写,并且到底应以哪一处华人聚居地的译名来作标准,这些都需要讨论。庄永康先生则指出译名需要有文化内涵,不能都是简单的直接音写。我们还知道,译名需注意名从主便与约定俗成的规律。这也就是黄德端先生看到有些本地已经习用了的译名,被重新翻译后不舒服的原因。


但几位先生所谈似仍有未竟之处。如廖先生提到的“峇”,倒并不完全是“因为汉语中的‘峇’不能规范”。其实“峇”字在汉文中并非是特别的冷僻字,在北宋的《集韵》之中就有收,只是其注音为“渴合切”,即发音为“溘”(kè)。另据方言学家考证,此字在不少南方方言中读“巴”,而这是古音转的遗存,古韵书缺载了而已。所以东南亚地名中多用此字,也就并不奇怪了,只不过在以北方官话为蓝本的普通话中,用得较少而已。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