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山:马国宗教法案再现的解读

字体大小:

胡逸山

时事透视

马来西亚国会的最新会期在上周展开,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项议案,是由伊斯兰党(伊党)领袖哈迪所提出的力图“增强”伊斯兰法庭权力的所谓私人法案。

在马国的政治光谱中,伊党近两年来的定位极为模拟两可。在三年前的全国大选里,伊党毫无疑问是当时的反对党阵线人民联盟(民联)的重要一员。当时(当然还有之前的2008年选举)皆为反对党阵营里的宗教性政党,伊党与世俗主义的民主行动党(民行党),决定抛开多年来的政治歧见,携手共上政治战场,再加上以前副首相安华为精神领袖的人民公正党,共同缔造了马国政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接连两届把执政的国民阵线(国阵)在国会里可修改宪法的三分之二大多数席位破除,特别是在2013年更是赢获过半数的总选票,只差国会议席划分上的偏差,而未能成功取代国阵上台执政。

在那次大选里,民行党在候选人提名前夕,忽然迎来了可能会因技术原因被撤销政党注册的厄运。果真如此,该党次日所提名的所有候选人将因此丧失竞选资格,让国阵的候选人得以自动当选。

为防万一,民联安排由伊党来签署所有民行党候选人的“后备”提名表格。据说在一夜之间,哈迪以伊党党魁身份,“额外”签发了好几百份表格。哈迪当时肯定签到几乎“手软”,许多尤其是非穆斯林选民的心里也“软”了下来,不再如多年来坚持不投票给被认为是政治理念“保守、落后”的伊党,转而积极支持伊党。

在竞选期间,融合了民联三党党徽的吉祥物犀鸟,无论在互联网或是城乡路边电灯柱上,可说都被挂得满天飞。选举结果也显示,在好一些伊党获胜的选区里,非穆斯林投给该党的百分比,竟比穆斯林投给该党的百分比还要高出许多。

许多人因此而认为,马国的族群融合已然大有进步,选民不再以候选人的肤色、信仰为投票依归,而是以政见异同来决定。这无论是对马国的社会或政治发展,都是显著的进步。然而,对于伊党的一些高层,甚至也包括哈迪来说,该党在非穆斯林选民中所取得的“辉煌”进步,还是不足以弥补该党在保守的所谓“马来心脏地带”所承受的退步。况且在该党近年来所“额外”赢获的城市或近郊选区里,也面对民联其他友党的虎视眈眈,因为那也恰是他们的政治选票基本盘所在。

现实就是,在国阵的主干政党巫统近些年来利用在联邦层次的执政优势(马国大致上是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大力发展与“资源”攻势下,许多乡区的选民虽然未必认同国阵的政治斗争,但为求之前被忽略多年的发展以至迫切需要的“资源”得以持续下去,还是必须流泪投巫统。发展对于包含了马国大多数国会选区的乡区来说是极为必要的。没有发展,就没有畅通的道路,更没水没电,连像样的现代生活也过不下去。

用宗教对抗银弹

至于所谓“资源”,当然也有比较“粗俗”的现款政治交易,但为数不少的是如农作物的种子与肥料供应、完善的农业贷款,甚至是用以发电的柴油等。没有发展、没有“资源”,贫困的日子就会延续下去。

伊党虽然曾经在好几个州执政,当下也继续在吉兰丹州执政,但该党的“资源”还是极为有限。没有“资源”,要如何挽回乡区选民的支持呢?

身为伊党领袖的哈迪,宗教与政治理念相比于伊党已故的精神领袖聂阿兹都较为保守,与该党近些年来所吸引的相对思想开明的所谓专业人士派格格不入,反而与更为年轻的、多曾在中东地区的宗教“私塾”背诵过多年经典的“青年宗教师”派更有共鸣。两者一起在过去的几年里,逐渐发展出一套不新不旧的政治理念与实践,主要有两个亮点。第一是如无法在“资源”上与巫统在乡区选民的心目中竞争,那就力求在宗教意识上感化他们,反正人如无法在物质上寻求更大的满足,也就只有追求心灵上的慰藉了。所以哈迪与其同志认为,伊党应回归十几年前着重(尤其在乡区)宣扬宗教意识的老路,以稳定该党的政治基本盘。这其中的一项“重头戏”,则为提出上述增强伊斯兰法庭权力的法案。

哈迪的另外一个政治亮点,则是在一些拥有共同利益或理念的课题上,尤其与宗教相关方面,不排除与巫统合作的可能性。这就碰上了在上届大选后,国阵也急于“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的统战攻势,哈迪与马国首相纳吉在这方面可就“一唱一和”了。

当两人终于在一些场合里共同上台表演宗教与族群大团结这套政治大戏后,先是伊党的民联友党民行党在大声质询不果,为求稳住自身的选民基本盘,宣布与伊党断绝关系。这一来也就等于宣布民联的寿终正寝。

接着伊党内之前以为业已成功“改造”伊党为现代化政党、选区又多在民智已开的城市或近郊,但却越来越感受到遭受哈迪与青年宗教师派联手排挤的专业人士派,终于集体退党,成立一个新的诚信党,而与民行党、公正党共组一个全新的反对党联盟,名为希望联盟(希联)。

当然,哈迪的这项力求增强伊斯兰法庭权力的法案,对于国阵与希联来说,都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政治挑战。如国阵“允许”这项法案的通过,那对于其所有的非巫统成员党,都是一项沉重打击。希联里的穆斯林议员如不予以支持,则会进一步加深人们的误解,即认为他们被非穆斯林所操纵。究竟事态下来如何发展,谁会是输家赢家,仍值得密切关注。

作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兼任高级研究员、马国首相纳吉前政治秘书。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