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颖轩:看视频 看见什么?

字体大小:

众声道

以下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

餐馆用餐,两三岁的小朋友开始哭闹,父母赶紧拿出手机播放视频“哄”小孩。小朋友瞬间安静下来,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可能看了数十次的视频。

曾几何时,冰冷的科技产品已成为父母哄小孩的“好帮手”。YouTube Kids日前正式登陆新加坡,似乎让上述哄小孩的方式更为理所当然。

不过,亲爱的家长,这个帮手虽然方便使用,屡用屡效,但它或许潜在你我意想不到的不良影响。

谷歌去年初在美国推出YouTube Kids,是个专为小朋友设计的应用。它的概念与YouTube大同小异,视频内容据说更适合儿童观赏、更符合小朋友的兴趣,整体设计更简单易用。它的最大亮点在于家长可制定使用时间与视频搜索功能,不再担心小朋友沉迷于观看视频,或搜索到意识不良的内容。

儿童版YouTube的视频,大部分是利用一套程序从成人版YouTube海量视频中自动筛选得来,另一部分则是用户直接上载,须经过审核的内容。孩童观看或搜索数个视频后,应用会使用后端计算程序“算出”孩童的喜好,并推荐同类、相关的视频。

由于筛选程序是预设的自动系统,不可能百分百过滤掉孩童不宜观看的内容,且这些视频往往在父母稍不注意时,出现在孩童眼前。

这或许还不算太糟,因为父母可检查视频播放记录,在发现“漏网之鱼”后检举相关视频(flagged),并停止搜索功能,避免孩子再接触到不良内容。

然而,一些视频内容看似无伤大雅,甚至深受家长与孩童喜爱,却隐藏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小女孩打开巧克力蛋,看见内附小玩具时的惊喜反应;又或者,小男孩拆封礼物,发现五彩缤纷的糖果,开始大口大口吃糖的逗趣模样。

这类“儿童拆箱反应”的视频点击率可上百万,但内容背后的真正目的是推销产品。这种手段,与电视剧或电影的植入式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处。小朋友看了视频会吵着要买相关零食或玩具;而家长或许已不自觉地被视频“洗脑”,觉得产品可带给孩子快乐,乖乖就范。

YouTube Kids管制应用上的付费广告,但它不限制商家在自家注册频道(channel)上上载广告类视频。因此商家会发挥创意,以微妙、取巧的手法推销产品。

在互联网世界,每一次的点击,都是一个数据。小朋友观看的视频,或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内容,都会被计算成一种“喜好”,视频平台会推荐同类内容。

有些父母因此卸下防备心,也乐得省下重复挑选视频的麻烦,却忽略常观看的同类内容会逐渐影响孩子的思考模式,局限他们思维发展的可能性。

在本地的推介会上,YouTube Kids的代表说,这个平台拥有巨大的教学潜能,不排除与政府合作,探讨使用该应用来推动本地教学。这一点,我不否认,也乐见其成。不过在那发生之前,家长对这个平台的使用,必须更谨慎与适量。

在限制孩子观看视频时间的同时,家长是否更应该自我控制使用“好帮手”的次数?

以下的场景相信大家也不会觉得陌生:

餐馆用餐,两三岁的小孩安静地看着手机上播放的视频,母亲喂饭不得要领,一气之下没收手机,小孩放声大哭。母亲于是说:“你乖乖把饭吃完,妈妈就给YouTube。”小孩瞬间不哭,乖乖地张口吃饭,视线却停留在母亲身旁的手机上……

(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

yingxua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