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F1,追不追?

字体大小:

众声道

两个多月前与朋友相约去国家美术馆,走出政府大厦地铁站看到路障和辅警,才赫然发现那个周末是F1新加坡大奖赛,两人不约而同感叹:“居然忘了F1。”

对一个曾经“追”过F1的人来说,这样的遗忘有点不可思议。不过F1的存在感的确越来越小了,要不是最近F1“掌门人”埃克尔斯通那番新加坡要不要续约的言论,大概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F1与新加坡的第二个合约明年就要到期。

F1新加坡大奖赛2008年开跑至今已有九个年头,赛事续跑还有多大的价值,这笔账得重新算一算。

众所周知,举办F1的成本不菲。虽然基于商业原因,新加坡多年来为承办F1所支付的执照费一直是个谜,不过每年的举办总费用,大概维持在1亿5000万元,当中六成由政府买单。新一阶段的谈判,可能因合约修订降低总体开销,但一向精打细算的埃克里斯顿,不可能给新加坡占太大便宜。算上封路所造成的生产力下降、周边商家的损失等,F1逃不开还是件烧钱的事。

赛事未来值多少就更难估计,也更见仁见智。除了赛事门票等直接收益,F1给带来的更多是间接和无形收益。新加坡当年相中F1,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借助它的全球收视率,把这座城市展现在全世界面前。不过车队一家独赢的情况,正让比赛失去竞争性和观赏性,使得F1近年来变得越来越乏味。赛事的全球收视率逐年下滑,观众从2008年的6亿人减少至2015年的4亿人。未来这项赛事是否还有能力,继续帮新加坡在国际舞台上提高能见度,是个未知数;新加坡是否还需花大钱,通过F1平台与世界建立联系,也值得商榷。

旅游收益方面,虽然每年F1带来的额外旅游进账,保持在1亿5000万元,不过未来的吸金力可能减弱。赛事最初一炮打响知名度,关键在于它是唯一的夜间赛,加上首五年,赛道所在的滨海湾因为滨海湾金沙落成,为直播画面增添异彩。不过,再好吃的冰淇淋,连吃10个也会觉得腻。如今新加坡赛道正面对新鲜感递减的尴尬,现场观众已从最初的30万人下滑三成,今年仅有21万9000人。

F1还值不值得投资,除了评估新鲜感和吸金力能否长远持续,也得看看它对整个社会来说值多少。新加坡大奖赛诞生于2008年,虽然与今天相隔不到10年,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今天还是有一定差距。新加坡大奖赛之前,F1唯一的公路赛在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F1进驻我国后,新加坡在很多人看来与“东方摩纳哥”的称谓越走越近,这在当时大概是件令人骄傲的事。

但不要忘了,摩纳哥的另一个标签是“富人天堂”,这才是摩纳哥与F1最门当户对的地方,也是两者结缘数十年的重要原因。F1从一开始就不是接地气的运动,赛车造价几百万元,车手薪水几千万元,赛事门票动辄数百元甚至数千元。与其说它是体育比赛,倒不如说它是有钱人的社交盛事。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轴心东移,让我国一度成为新的财富聚集点,但民众过去几年所表达的共同未来期许,是包容增长、公平社会;摩纳哥式的“富人天堂”,并不是今天的新加坡要追求的目标。且不说充满未知的那笔商业利益账,F1在新加坡并未像之前很多人所期许的那样,拉近与新加坡人的距离,反而在社会共识改变的情况下,与平民百姓渐行渐远。

两年后的9月,滨海湾如果没有响彻天空的引擎声,不知道多少人会感觉到少了点什么。对于像我这样已经不在追F1的人而言,热潮既然已经退去,上不上岸已不是问题。不过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都市和旅游目的地,上岸之后又该往哪个方向走,倒是值得好好想一想。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yangdx@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