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燕:分数面前 家长当自强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就算官方有意逐渐摆脱传统的“分数至上”教育理念,社会大众未必会配合,除非人们悟出一些道理——分数不是不重要,而是与分数同样重要的还包括一个人的品格、态度、能力。

小六会考成绩上周放榜后网络上一片热闹,罕见的是有大学副教授呼吁朋友和家长,分享当年的成绩和现职,以鼓励经历了人生第一个重要考试关卡的学生,让他们了解小六会考成绩不是“一试定一生”。

另外,“KiasuParents“(怕输父母)网站的前设计师孙丽蓉(译音),因受“打抱不平”的网友挞伐,亲上火线发文解释,不买游戏机给她儿子不是因为成绩不达标。孙女士的儿子考获四科A,总积分229,距离她预设最低分目标230少一分。

社会出现这些情况,皆与分数有关。

分数,在本地教育体制所占据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学子们绝对轻慢不得;成绩一分之差,可能让优秀生与名校擦身而过,或失去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或从一等的学习殿堂打入二等教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士气与斗志。

分数,说白了,也不是纯粹一个人的事。对学生而言,它攸关生死(今年一名小五学生因两科不及格,感到压力而坠楼轻生);对学校而言,它或攸关荣誉;对家庭而言,它或牵扯到父母或家族的颜面。即便处在21世纪社会教育普及的文明时代,分数还是会影响家庭的气氛和亲子关系,现代父母要突破层层的分数迷思,谈何容易。

教育部为了让学生减少对成绩的过度重视,已经改变做法。今年已是教育部连续第五年没有公布全国状元榜,也是连续第四年不公布全国最高和最低积分。即便如此,小六会考成绩放榜那天,许多家长还是迫不及待在成绩放榜后的几个小时内,到Kiasu Parents网站上分享成绩,比较排名,造成网站超负荷而频频当机。

分数,在本地社会还是相当被看重的。就算官方有意逐渐摆脱传统的“分数至上”教育理念,社会大众未必会配合,除非人们悟出一些道理——分数不是不重要,而是与分数同样重要的,还包括一个人的品格、态度、能力。

我的面簿网友V的公开表态,或许说明本地还是家长愿意放下面子,在孩子的表现不如预期时,试着正面地去探索教育的意义,也避免儿子被分数“挟持”而惶惶不可终日。

小六会考成绩放榜后不久,V把儿子的成绩单上传到面簿,朋友圈人都清楚看见她儿子的成绩:中英文科目各考获B、数学E、科学C,总积分164。文末有一段话:“我们并没有期望儿子要考取高分,或对他有诸多要求,他已经尽力……我们对这个数字感到开心和满意……向前看……明年继续朝往快捷班努力……”

在重视精英、文凭至上的本地社会,母亲“敢敢”公开孩子表现相对一般的成绩,这个做法不能说不勇敢。

这则留言在朋友圈引来百多个赞,其中有不少意见交流和鼓励。V的儿子也在朋友圈内,面簿记录了母子一起经历成绩揭晓前后的等待、忐忑、面对、接受的时刻。旁观者看见一位母亲如何全然地接纳她的儿子。

身为一个母亲,V或许自责没花时间陪儿子读书;但是对儿子的期望,她很清楚分数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164分是让她了解孩子“当下”的能力,反映儿子这段期间的学习情况。事后检讨再将不全之处补足,人生学习的目的相信也就达到了。

有人说,在分数面前,最容易看出父母的胸襟;在分数的背后,其实是每个父母的教育观。确是。V没有把“分数”与“成败”挂钩,反观整个过程看见更多的是她在培养孩子面对生活挑战的能力——抗压性,学习接受不尽人意的事实,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它。

分数之外,孩子要走的路还很长;阳光人格,在逆境中培养或许会更坚强。

(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组副主任

ongby@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