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梅:新加坡的舆论防卫

字体大小:

练习曲

在海量信息迅捷淹没我们社交媒体看板的此时,冷静和理性也应该有另一种展现的方式,否则让积非成是的论调多到失控,无端制造民间的隔阂,终究还是不理智的。

最近两个月在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关于新加坡的中文文章,贬多于褒,唱衰新加坡经济的文章更是多了起来,不论在面簿还是微博上,不时看到一些网站或朋友在圈里转发。

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有人冷言冷语,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不少人忧心忡忡,大家比较一致的是,相信新加坡因为在南中国海问题吹冷风(表达了一些本国的意见),被本区域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孤立,加上邻国和中国越走越近,新加坡的前景堪虞。

前不久到广州开会,香港、马来西亚一些同业也很关心地问,新加坡的经济情况是不是很糟糕?有一些朋友甚至认定,如果新中关系欠佳,中国和我们的邻国联手展开封杀,新加坡必定受不了。记得三年前泰国一个资深新闻同业同样跟我说过,新加坡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国家”,现在马来西亚的同行也对我说,他们完全不看好新加坡可以走出经济低谷。

一般民间往来也开始感受到飕飕冷风。首先是一些商人说在中国遇到人,感觉不像以前那样热络,过去容易见到的人,现在可能让他们坐冷板凳,吃闭门羹。一位经常新中两地跑的新移民朋友说,她的亲友劝她多留在中国,少回新加坡,担心她受到不友善待遇。而最近学校假期到中国旅行的朋友则说,连出租车师傅都问他:新加坡怎么不站在中国人这边?

凭感觉看这现象可能不够准,过去一星期我用网上舆情勘测的工具,输入关键词“新加坡”,发现环绕着新加坡的关键词和反映的事件中,近三分一是负面的,其中约三分之一和经济有关。

这些关键词包括:下坡路、四小龙、下调、断崖、裁退等。事件方面,关注的课题包括:装甲车和马六甲。前者指的是香港扣留新加坡九辆泰莱斯轮式装甲运兵车事件,相关的舆论进一步强化新加坡暗地里一直采取和中国对立的立场,扩大之前因为南中国海问题造成的罅隙。后者指的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投资430亿元人民币,计划在马六甲海峡建造新的港口皇京港,可能会弱化新加坡未来在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位置,让新加坡在经济上一蹶不振。

国防、军备等属于敏感课题,突然发生军事器材被别人扣留,自然引起很大的好奇心,肯定成为舆论焦点。于是各种关于航运路线、新加坡的军训、武器配备等等,都借机会被摊到太阳底下让人讨论,似是而非的论调甚嚣尘上,很多连泰莱斯轮式装甲车的用途是什么?被扣留的是第几代的泰莱斯?法律如何规定怎么处理这种事等种种问题都没有搞清楚的人,都在热议群中。

针对这个事件,新加坡国防部在11月24日、25日、27日、12月1日和6日发出了五次新闻稿,说明事件的发生和进展,同时要求香港海关说明扣留原因却不得要领。新加坡在处理问题上往往采取一板一眼的专业态度,这自然很可取,但是遇到不按牌理、民族主义高涨而且越来越“仇新”的中国网民,这场舆论战里,新加坡看来是“兵遇到秀才”,同样是有理说不清,只有耐心地等水落石出之后,根据事实做回应。

至于经济前景,我们确实面对经济低谷,也在努力处理经济转型的阵痛期,然而作为一个全面开放的城市型经济体,新加坡经济多面向,问题来自四面八方,应对方式也不会只有一个。但是在新中关系吹北风的此时此刻,中文网络舆论因为信息体量的不对称,都把新加坡遇到的问题简化成受到中国的打压,一方面嘲笑新加坡,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一种中国以大欺小的印象,最后对谁都没有好处。

不过,经济方面的负面舆论,对新加坡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我们确实感受到经济低迷的气氛,任何说法都会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说到港务业的影响。从小我们的课本里就说,新加坡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港口业务形成转口贸易中心,迅速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所以海港业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往往会牵动一些忧虑,比如泰国开凿克拉地峡、马来西亚建巴生港和丹绒柏勒巴斯港口,都在舆论场上热闹一阵,丹绒柏勒巴斯港确实也让本地业界担心过。马六甲开展皇京港的课题,自然也能如法炮制,给新加坡造成一些压力。

实际上,皇京港的作用不是舆论想象的那样。根据马来西亚报章报道,皇京港计划打造成一个国际旅游经典,其中包括摩天轮、国际游轮码头、东南亚最大的游艇码头,还要有主题公园、海洋博物馆、海滨别墅和七星级灯塔酒店等,目的是吸引高消费的国际旅客,并非在海港业务上冲着新加坡而来。

发展旅游点当然可能给新加坡的旅游业带来一些竞争,但也因此强化了本区域旅游内容,吸引更多人到新加坡,毕竟新加坡和马六甲距离只有260公里,三个半小时的车程,看似危机,其实也是契机。然而网络舆论的特点是逻辑性和合理性不需要很强,找一个抓住眼球的点,打游击般吵过就跑,就达到发泄一时之快的目的。

话说回来,以上两个例子我们都能用分析和理性反驳网上舆论,然而在这个看社交媒体转发的文章多过看严肃新闻报道的时代,这类事件不会就此结束。新加坡过去的成功在区域里面引起不少眼红,逮到机会就在网络舆论场上“唱衰”一下的事只会更多。

新加坡不论是体制还是主流媒体一贯以来的理性回应,在没有网络舆论推波助澜的时代有它的道理,但是在海量信息迅捷淹没我们社交媒体看板的此时,冷静和理性也应该有另一种展现的方式,否则让积非成是的论调多到失控,无端制造民间的隔阂,终究还是不理智的。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数码总编辑兼早报副总编辑

hanym@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