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

柯隆:特朗普就任 市场斗工厂两败俱伤

字体大小:

可能很多中国人都在想,美国人怎么选这么一个人来当总统?也许不仅是中国人,美国很多选民也很后悔投了特朗普一票。

全世界都在关注这场闹剧美国怎样收场,但毕竟闹剧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面。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用既定的规则与特朗普政府玩下去,他作为美国总统,不仅可以直接干预本国企业的投资,还可以直接干预别国企业(比如丰田)对第三国(墨西哥)的投资。毕竟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市场,今天没有哪一家跨国公司敢出来挑战特朗普掌控的美国。

1月5日,美国的美中关系协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举办了一个关于展望2017年中国经济的研讨会,其宗旨是在告诉美国人中国经济还会持续发展。与会的中国专家建议特朗普要和中国合作,只有合作中美才能够实现双赢。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中美的贸易大战打不起来。中国是世界工厂,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市场斗工厂,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

研讨会上,中国专家对2017年的中国经济表现出很强的信心,一直认为中国经济可以完成6.5%左右的增长。我是研究经济的,一般不去预测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按照今天的统计口径,经济增长率或高或低都不奇怪。首先我们从中国的国情就可以知道,政府说经济发展目标在6.5%左右,那结果一定不会偏差太大。这里面的奥妙不用多说。所以,展望中国经济,问题不在于百分之几的增长率,而在于经济增长的内容。

必须指出的是,今天,美国的低收入阶层完全得益于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美国的制造业协会曾经施压,要求美国的学生联谊会,不要向学生推销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可是这些学生不买中国商品,在美国找不到同样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给他们。

特朗普想执政的目的,是要增加美国的就业机会,他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国从中国大量进口廉价商品,等于美国的就业机会被中国抢走了。国际关系当中不能什么都想要。退一万步说,如果特朗普真的让美国的工厂来生产现在从中国进口的那些廉价商品,我们按照中美工人的劳务成本比例来计算,美国的日常生活用品价格至少增加二至三倍。请问,美国人承受得了这样的通货膨胀吗?

关于特朗普上演的美国闹剧,中国完全没有必要手忙脚乱,以不变应万变是对付特朗普闹剧的最好办法。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的双赢,是其产业链上的互补性决定的。中国从美国进口高附加价值的工业产品,美国从中国进口低附加价值的生活消费品。

同时,在服务贸易方面,比如知识产权的使用、旅游和留学,都是中国方面的赤字。来自美国的统计显示,今天有30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每年向美国的大学支付100亿美元以上的学杂费,还不包括生活费和租房费等。我想,这一切特朗普总统一定不清楚。

当年,美日贸易大战如火如荼,为什么?因为美国和日本的产业结构存在极强的竞争性。1980年代,美国的家电和日本的家电竞争,结果美国的家电厂家竞争不过日本,美国人急了,拿起大铁锤砸了日本厂家生产的电冰箱。但最终美国还是放弃了生产白色家电,进军数字产业。同样,美国的汽车制造业也遇到过同样的麻烦。我去美国,看到美国人就是喜欢开日本车。这没办法,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总是合理的。

今天,如果特朗普真的要跟中国打贸易战,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不会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中美两国在国际问题和外交上有纷争,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崛起了,不会不要求国际社会重新洗牌,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崛起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肯定是参与重新制定世界的游戏规则,中国的态度如何是关键。后来居上者态度蛮横,当然要遭遇到他国的反感和抵触,中国的外交人员在这方面的训练,应该说还不是太到位。一些简单的宣传性说辞,是不能打消别人对你的戒心的。

回到经济问题,特朗普有可能真正触动中国的痛处,那就是中国钢铁等行业成为反倾销的对象。因为世界主要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不愿意看到这一幕。我不太相信特朗普会对中国的廉价消费品开征惩罚性高关税,或对进口中国廉价商品的美国零售商开征惩罚性企业所得税,但很有可能对中国的钢铁等资源性物资开征高关税,这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国有企业是雪上加霜。

过去的十几年,中国耽误且错失了改革经济体制和提升产业结构的良机。如果说把经济改革比喻成修理汽车,维修汽车一定要先停下车来,再进行修理;而改革经济应该是在保持一定增速的情况下推动改革。中国改革经济的最佳时期,应该是2005年至2010年期间,很遗憾错失了良机。当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到今天也没能实现。但是亡羊可以补牢,毕竟现在的经济增长处于新常态,如果这次再坐失良机,那问题可能就真的很严重了。

所谓经济改革就是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关键的一步就是改革国企,唯一的出路就是国企民营化。做大做强国企绝对不是中国的出路,国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过去30多年,从政企分开到抓大放小,国企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但那以后,国企改革摇身变成了国进民退,这就造成了今天的困境。庞大的国企意味着低效率。

最后,特朗普当选总统,对中国经济是一个挑战,但外来的压力往往是推动经济改革的动力,关键是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怎么利用这个动力。

作者是富士通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特聘教授,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本文刊登于1月20日日经中文网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