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燕:厘清历史视角

字体大小:

这场因名而起的讨论,最低限度迫使大家正视那段历史,重新审视、探索和思考那段岁月。不管那段历史让人多么不舒服,也不管那场战争离今天多遥远,都不能因为年代久远,就让它变得“渺小”或从记忆中消失。

新加坡沦陷75周年那一天正式开幕的旧福特汽车厂常设展览“昭南展览馆:战争与史迹”,对外开放两天后易名为“日据时期:战争与史迹”,可说是政府对民间的热烈议论做出积极正面回应。当局能当机立断做出改名决定,让很多人感到欣慰。

这次由展览名称引发的热烈讨论,可说是有了好的结果。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看,这场讨论不无好处,它首先让原本对那段历史已不感兴趣或逐渐漠不关心的人,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那场战争上,重新思考和正视新加坡的那段黑暗岁月。至于那些对这段黑暗岁月没有太多认知的年轻一代,坊间这场热议兴许会让他们感到好奇,从而试着去了解那段历史。

虽然展览已改名,但有些人或许还不太明白用“昭南”和用“日据时期”之间有何不同。我们这个小岛国,曾经有过各种称呼;新嘉坡、淡马锡、石叻、星洲、狮城等,却唯独“昭南岛”是本地华人最不愿意提及,更别说使用的名称。

不管是年少时听长辈谈及那段惨痛历史,或者是当记者这些年所接触到的受访者,只要触及那段岁月,老一辈几乎不用“昭南”二字,而是选用“日治时期”或“日据时期”,用方言时则以“日本手”代之。

长大才渐渐明白,“昭南”是新加坡沦陷后,日军所取之名,意思是“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是日本人夺下新加坡这一“战利品”后,视小岛为他们的“南方之光”。

本地华人则是把1942年2月15日之后的三年又六个月,视为“日本占据新加坡时期”或“日军统治时期”,是新加坡不幸“落入日本人之手”的黑暗时期;而“昭南”二字代表着新加坡沦陷后的耻辱与伤痛。“昭南”虽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时期,却不可能是个价值中立的名称。

这里头牵涉到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角度问题。在涉及硝烟四起,生灵涂炭,无数生命遭杀害,血流成河,尸首遍野的侵略战争中,这个视角没有模糊的余地。这也是为什么历经那段残酷岁月的父辈,对选词用字方面会那么在意。

我并不质疑设立上述展览的动机与意义,也不认为策展者要美化那段黑暗历史,或认同侵略者的行为,而是没厘清历史视角问题。实际上,策展者和那些对命名有意见的公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不会被遗忘,更不会重复。

其实我很不愿意触碰那段历史,因为从未谋面的祖父,就是在新山遭日军杀害的“华侨”(当时新马华人的定位还是华侨)之一。家中还有父亲留下的两本记述着那段“新山华侨殉难义烈史”的书册,一本题为《碧血丹心》,另一本是《浩气长存》。那是新山华社1947年整理出版的史册,离祖父遭杀害才五年时间。

每次翻阅这两本书册,看到祖父的照片和经历就很难受。父亲在世时也鲜少提及那段岁月,大概是背后有太多真实的酸楚与伤痛。日本人夺走他身边的唯一亲人,迫使他在失去一切后,孤零零地挑起养活家乡亲人的重担。

我没有因为这段惨痛家史而仇视日本人,但我痛恨引发那场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和他们所信奉的帝国主义,不会忘记他们的扩张野心和侵略行为,如何残暴的杀害我的亲人,侵占这片土地。

这场因名而起的讨论,最低限度迫使大家正视那段历史,重新审视、探索和思考那段岁月。不管那段历史让人多么不舒服,也不管那场战争离今天多遥远,都不能因为年代久远,就让它变得“渺小”或从记忆中消失。

(作者是本报记者 chiayy@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