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羽:新加坡发展共享脚踏车的挑战与优势

字体大小:

狮城脉搏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共享脚踏车”热潮,进入2017年,这股潮流仍不断升温,且烧到了新加坡。中国最大的两个共享脚踏车公司——ofo和摩拜脚踏车,去年就蓄势待发准备出海。

有新加坡淡马锡血统的摩拜脚踏车,更是早在去年9月就组建了新加坡团队,欲将新加坡作为海外拓展第一站,并打算从校园出发逐步占领狮城市场。竞争对手ofo尽管没有明确宣布进驻新加坡的计划,却在今年2月抢先在西海岸公园、鹅榜水道、肯特岗公园、国家美术馆和金沙酒店等区域,投放了上千辆共享脚踏车,并允许市民在一定期限内免费试骑。

此外,新加坡本土共享脚踏车品牌oBike也于年初上线。团队组建方面,oBike有来自新加坡本地的核心组员和具有投资银行、BCG咨询、Uber、Grab工作背景的国际化团队成员。运营模式方面,要求用户先通过App注册,并预付押金49元,骑行每半小时收费1元。

硬件方面,oBike脚踏车类似摩拜脚踏车,但在软件Apps里有一些新增功能,不仅能记录骑行里程,还可同时计算出用户减少排放的二氧化碳及消耗的卡路里数。另外,还设计了更严格的积分管理制度,以防止各种人为破坏、偷盗和乱停车行为,即对于没有停放在指定区域、丢车、忘记锁车、添加私人锁、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扣分处罚,而对报告损坏车辆及错误停车等,则会给予加分奖励。

的确,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能源危机的出现、环境质量的恶化,欧洲的丹麦、荷兰等国家就出现了反机动化、拥护自行车出行的趋势,在过去的30多年里,这种趋势逐渐增强,并从这些国家蔓延至全球。据统计,至2013年,全球已经有500多个城市建立了脚踏车共享系统。这样,中国和新加坡的“共享脚踏车”也可谓应时而生,但新加坡真的适合发展自行车共享系统吗?

新加坡是一个热带海岛城市,气候地理是推广自行车出行的第一个挑战。新加坡没有四季,只有旱季雨季之分,雨季多雨且雨势凶猛,而旱季又炎热潮湿,对骑行对人来说都不友好。另外,城内不算平坦,有不少坡地,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年幼或体弱的人)日常骑行是不小的挑战。因此,新加坡脚踏车出行比率只有1%,远远低于哥本哈根(35%)、阿姆斯特丹(27%)、柏林(13%)等地。

大概考虑到自然条件的因素,新加坡政府过去也主要将骑脚踏车视为民众的健身休闲运动,尽管在不少公园修建了脚踏车道,也没有将其全面纳入交通设施建设和管理系统内。一方面,主要的交通道路上没有分隔出专门的脚踏车道,也没有相应的脚踏车交通标示,且对脚踏车停车场的规划、建设、管理缺乏足够重视。

另外一方面,相应的交通法规很不完善,对骑行者的年龄要求、基本条件、脚踏车基本配置、路权的优先次序等,都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然而,新加坡也存在很多优势,有利于将共享脚踏车纳入公共交通。首先,新加坡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空气好、污染少,街道干净美丽,城市面积小。而最重要的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很早就开始考虑减少机动车(特别是私人汽车)、发展城市脚踏车出行的问题,近年来,更是在规划和建设实施上有了具体落实。

2013年,新加坡推出了全国总体交通规划,其中有一项就是“全国脚踏车推广计划”(National Cycling Plan),指出为了缓解交通及环境压力,要建立脚踏车友好的、畅通连接的行车环境,来鼓励民众更多选择以脚踏车出行。计划里,主要用于休闲和短途交通的脚踏车道,将从已有的230公里扩展为700公里;至2015年,在包括淡滨尼在内的11个市镇内部,铺设约100公里的专用脚踏车道,至2020年在其他地区会再增设90公里脚踏车道。

这些规划在去年就有不少进入了实施阶段。元旦刚过,政府就宣布兴建“脚踏车高速公路”,将原定于2015年动工的贯穿南北长达21.5公里的高速公路延期到去年动工,并改变了最初的设计,将脚踏车道和公交专用快速道纳入其内,成为三合一的“南北廊道”。考虑到新加坡热带地区的特点,这条高速公路上还特别设计了林荫道,帮骑行者免遭太阳直射。

9月初,建屋发展局又发布了建立“无车新镇”的计划,选址西北部的登加新镇(Tengah),拟采用多层设计隔离机动车与行人,让行人与脚踏车在上层安全通行,车辆在下层行驶,同时也会设立一个大型的自动化脚踏车停车系统。说到停车管理,政府近两年也加大投入,在很多组屋区和地铁站都新建了脚踏车存放架,还包括更充分利用空间的双层脚踏车停车架。

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备,陆路交通管理局去年7月启动了裕廊湖区共享脚踏车服务的招标活动。最终有13家公司参与了竞标,包括在法国巴黎提供Velib脚踏车共享服务的德高集团(JCDecaux)、台北YouBike的经营者及来自中国的摩拜脚踏车(Mobike)等。

陆交局预计将今年上半年会公布中标公司并颁发经营权合约,年底便会开始试行自助式的共享脚踏车计划(编按:陆交局上周五已宣布终止裕廊湖区共享脚踏车的招标工作)。

推广脚踏车的使用,发展脚踏车共享系统,符合环保健康的国际趋势,也符合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建设理念。综观目前政府在规划和实施方面的行动,道路、停车场、林荫道等硬件设施,都可弥补自然地理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但要实现更全面积极的目标效果,还需要及时发现交通法规、公众教育及公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完善。

作者是新加坡隆道研究院研究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