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仪:德士如何“Grab”(抓)住机会?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在拥抱共享经济的时代,德士业者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只有掌握新科技所带来的契机,才能扭转劣势,柳暗花明又一村。

“被人卖了还在那里数钞票。”

一个多月前,当召车平台Grab宣布与五家德士公司合作,采用按需求而定的动态计费方式,计算电召德士的收费时,笔者与一名学者闲聊,他如此感叹。

言犹在耳,市场近日传出了Grab准备经营德士业务的消息。据《联合早报》探知的可靠消息报道,Grab正与SMRT企业洽谈收购其德士车队,也有意买下SMRT独资子公司“跨越”(Strides)私人出租车公司,和Bus-Plus私人巴士公司。

据知,Grab也在积极向其他规模较小的德士公司“招手”,表达有意收购它们车队的意愿。

对于SMRT有意脱售向来不太赚钱的德士业务,市场并不感到意外。但令人费解的是,采用“轻资产”颠覆性商业模式的Grab,为何也要来“凑热闹”?到底Grab打着什么如意算盘?

或许我们可从上月底全面推出的JustGrab的运作方式窥知一二。

JustGrab结合了定额收费(fixed fare)的德士和私召车的车队,让乘客可通过同一个手机应用,同时召德士或私召车,应用会自动寻找最靠近的车辆,缩短乘客的候车时间。

虽然Grab称提供JustGrab服务的司机超过5万人,但实际上到底有多少德士司机,愿意接载这类车费较低、每趟车程还得被抽佣10%的电召工作,只有Grab心知肚明。

尽管它与五家德士公司有合作协议,为它们的电召工作进行配对,但要不要接载呼叫JustGrab的乘客,掌握权最终还是落在个别德士司机手上。

一旦Grab将来自己也经营德士车队,它便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提供较优惠的租金等,鼓励德士司机接电召工作。

更重要的是,它可光明正大地把触角延伸到私召车所不能接载的“路边客”,除电召德士的乘客,也锁定在街边截车的人。这不但可显著扩大客源,所买下的德士也可扩充车队,尤其是它现在也效仿竞争对手优步(Uber),自己买车经营出租车生意。

Grab和优步在德士市场开放10年后进军新加坡,在短短不到四年里,它们所带来的颠覆性科技,冲击了传统的德士经营模式,也迫使德士公司在租金和车费上做出调整,无形中打破了市场多年来由康福德高垄断的局面。

这对乘客当然是好事,许多人在路上截不到德士时,只要滑一滑手机,启动应用就能呼叫私召车,也无需担心身上带不够钱或没零钱,可直接通过信用卡支付车费,时不时还可享有折扣。

科技日新月异,德士公司已不能单靠出租车队赚租金“吃糊”;在数码化的时代,业者要继续生存,就得跳出传统的框框、突破旧思维。

尤其是地铁和巴士网络越来越四通八达,以后每10户家庭,就有八户距离地铁站少于10分钟步行距离,市区内多达九成建筑距离地铁站仅不到5分钟路程。

更重要的是,无人驾驶技术已日益成熟,无人驾驶车不再是天方夜谭,以后德士的定位也会随之改变。

业者应该及时掌握德士与乘客配对的能力和技术,提供随需而至(mobility-on-demand)的服务,而不是完全把配对工作外包出去——这么做只能暂时减低营运成本,对公司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话说回来,私召车业者为扩大客源及招募更多司机,不惜重金提供奖励金和各种补贴,但这种“烧钱”的方式能够持续多久?如果有朝一日,种种奖励与折扣一一取消,私召车服务是否还具吸引力?

Grab一旦成功收购SMRT德士,又会对德士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个行业下来是否会出现整合的大行动?

适者生存,是不变的定律。在拥抱共享经济的时代,德士业者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只有掌握新科技所带来的契机,才能扭转劣势,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leecgye@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