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靖豫:裁员的无形代价

字体大小:

众声道

“教会了你,我明年可能就失业了。”

朋友听到一名同事在工作上向另一名资深同事求助,后者如此地回答。虽然资深同事说得这么直白,可是随即还是向请教她的同事示范一番,把知识传授给后辈。

朋友的雇主受科技颠覆而业务江河日下,并且言明会在短期内精简人手。裁员名单没出炉,却已让职员备受煎熬,员工担心饭碗不保,出现了上述为了自保而几乎自私的行为。尽管资深职员最终出手解决同事的问题,但她的第一个反应清楚反映了,遭裁员烟霾所笼罩的不安。

属于专业人员、经理、执行人员和技师(PMET)被裁高危一族的朋友,也与其他同事一样,对可能消失的饭碗忧心忡忡。在他听到资深同事的那番心声之后,意识到办公室萦绕着这种负面的气氛,加上人心惶惶,不只对被裁的员工,对得以留下的职员都不健康。

任职于公司宣布要裁员但还未动手的员工,或暂时保住工作的职员,头上顶着个无形的计时炸弹,难免分分钟在猜测,自己是不是下一个遭遣散的目标,又或者几时轮到自己。

彭博社前些时候报道,英国一项筛查超过4000份研究的报告说,对一些人而言,失业比失婚的打击更沉重。报告显示,失业的员工在心理健康、自信心及对生活的满意度上,都无法恢复到失业前的水平。反之,失婚者和配偶离异后,幸福感起初会下降,但数年后一般上会回弹至以前的水平。

一些企业或许小觑了裁员行动的影响。姑且撇开对失业员工的打击,企业若在精简人手上处理不当,首当其冲的是员工士气。

有的职员可能选择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被裁之前另寻出路,造成企业损失人才。留下的员工成日提心吊胆,不知自己明天的职场命运如何,或者像上述职员一样,脑海曾闪现拒绝帮助同事的自私念头。企业的业务素质会不受影响吗?最终付出代价的不是企业本身吗?而且,企业日后要聘请优质员工时,难免不会碰到障碍。

本地汽车业龙头英开普(Inchcape)今年初,裁退旗下代理丰田和铃木品牌车子的慕娘摩哆(Borneo Motors)和Champion Motors的员工。据报道约有120人受影响,即占公司本地员工人数的13%。《海峡时报》4月报道,慕娘摩哆在裁员后,数名高级职员先后辞职。

英开普裁员消息出街后,友人感叹盈利不受影响的公司也在精简人手,表示要抵制这类公司的产品。

曾阅读一篇文章,作者把企业裁员来缩减开支比喻为抽脂减肥。作者指出,企业不通过跑步和节食减肥,即向业务不振的症结开刀,却选择简单的手段如抽脂法——裁员。

今年庆祝90周年的建筑与土木工程专家和合公司(Woh Hup),在1980年代中期连续15个月没有接到一单新合约。在那段艰难时期,和合并没有裁掉200名员工中的任何一人,而是选择在国际市场寻找新商机。

和合公司执行董事杨康荣日前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就说:“裁员当然是更轻松的解决方案,但我们认为建筑生意是以人为本,员工觉得公司对他们好,他们才会更努力工作,做出令公司骄傲的项目。”

裁员固然能减低开支,却没有计算无形的代价,这个算盘企业该怎么打?

(作者是本报记者 peckgek@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