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故居事件特别报道

董玉振:试探讨李光耀故居争执合理走向

字体大小:

狮城脉搏

关于李光耀旧居引起的李家后人家庭内部争执演变成公共事件,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但从各自的论述中,又不难看出其走出家庭进行公开辩论的无奈。李光耀作为现代新加坡建国总理的特殊历史地位,也决定了有关他遗产的讨论,无论是家庭内部解决,还是公开讨论,都不应该令人意外。因此,对李玮玲和李显扬将此争执公开的做法,不应贸然予以否定,尤其考虑到他们所处弱势一方的处境,就更容易理解了。

本文试图从新加坡利益的角度和追求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探讨该事件未来的合理走向。

李光耀拆除旧居的建议不令人意外

李光耀作为冷战以来的当代最伟大政治家之一,其眼界和思维决定了对后事的处理绝非凡夫之想。实际上,伟人后事的一些特殊处理手法并不是个别的。

中国开国元勋周恩来是备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尊敬的政治家,他去世时的遗嘱是遗体火化,骨灰撒入大海和中国大地上,他的夫人邓颖超尊重了他的遗嘱。作为政治人物,自己的历史地位不是几个文物和墓碑所能体现的,相反,这些有形纪念物的存在,可能给未来不同政治理念的人留下攻击的目标。周恩来的做法是睿智的。同样,新中国“国父”毛泽东也曾签字表示死后火化遗体,但以华国锋为代表的接班人,基于对毛泽东的尊敬,也基于当时对政治稳定的考量,没有遵循毛泽东的遗愿而保留遗体,并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后期长达20年的疯狂非毛化思潮中,毛泽东遗体的存在事实上给尊崇他的家人及民众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如果毛泽东在天之灵有知,这位伟大的唯物主义者是绝对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遗体成为政敌嘲弄和争论的目标。

李光耀要求拆除旧居的遗愿是否有类似考虑,不得而知,但我们应该相信,伟人必然有伟人的独特思维层次。

李光耀去世后,新加坡不少民众显然希望他的旧居能够保留。对新加坡来说,这么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实在太少了。连孙中山短期住过的晚晴园都得以保护,建国总理的房子岂不是更具有历史价值?

当前为此事上法庭是下下策

在死者为大的伦理观念下,李光耀的遗愿又不能不得到尊重。今人对待李光耀旧居的态度,是参考周恩来,还是毛泽东的后事处理手法,是个纠结的问题。

总理李显龙对最后遗嘱提出的质疑,以及李显扬挑战上法庭裁决的表态,似乎为这兄妹三人法庭对决提供了可能的前景。但这是当前最不可取的选项。

当前内阁不少成员已60多岁,新加坡进入了一个培养和发掘下一代领袖并做好权力平稳移交的过程。李显龙作为总理,确保其公信力对政府的稳定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为这所旧房子上法庭,不外乎两个结局:

一,李显龙胜诉。他长期担任总理,在新加坡的政治影响力无出其右,如果出现这个结果,民众难免会对判决的公正性有所联想。最后一份遗嘱的相关人等是否会有连带的法律责任?如果这个责任牵扯到李显扬夫妇,法庭将如何判决?在当前的口水战中,民众可以洒脱面对,但如果出现李显扬夫妇被判法律责任,李光耀尸骨未寒就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民众对处于弱势的李玮玲和李显扬姐弟的同情心将会立即爆发;李总理的胜诉可以保留房子,但很可能会因此失去民心。这对于新加坡政权的平稳过渡是百害而无一利,这与新加坡的国家利益相悖,也与李光耀的毕生追求相矛盾。

二,李总理败诉。显而易见,这对李总理身为政府首脑所必需的威信将造成根本的动摇。由部长们组成的内阁委员会也将同样面临尴尬的处境,各类质疑声难免涌现,政府的声望将面临挑战。

很显然,这场超越家庭范畴的争论波及的范围,很可能还没有被各方充分认识。总之,当前上法庭对新加坡的公共利益是个最糟的选择。

时间可以给出答案

基于前述分析,当前这场争论可以局限于他们三人之间,他们作为李光耀的后人,民众没必要站队,他们的争论也许会给民众一些有利于未来判断的信息。

但这所房子就这么无休止的争论下去?当然有画上句号的一天,这一天必须是在李显龙卸任总理之后。到时候,新一代新加坡核心领导层已经完成了权力的交接,不论这所房子的结局如何,都不会冲击到新加坡政府的稳定和公信力,到那时才是解决问题的成熟机会。

经过他们三人的争论,民众在充分了解各方信息的情况下,最终交由民众公投决定也许是个不得已但具有可行性的途径。如是,不论民众的选择结果是否符合李光耀的意愿,他在天之灵有知,也一定会笑纳。毕竟,他的政治生涯一直把民意和寻求选民的委托作为他政治权力的源泉,他所制定的一系列国策也是为广大新加坡民众的安居乐业。公众所欲,夫复何争呢!

作者是新加坡出版人,战略与产业咨询专家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