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透视
2017年5月,在中国—东盟(亚细安)政府高官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的框架文本,有望在2002年提出的《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进程上找到着陆点。
2016年,南中国海海洋权利案仲裁庭的裁决,虽对中国不利,但是之后中国通过与菲律宾的谈判,却给南中国海局势带来稳定的局面。中国国家首脑不再提九段线的主张,也没有看到在岛屿和岩礁上新建军事基地,备受关注的黄岩岛周边也基本维持现状。美国自特朗普上台后,虽然也在南中国海执行航行自由任务,但中美之间并没有发生大的冲突。
这并不是说中国在南中国海无所事事。在中国政府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南中国海沿岸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地方。在文莱的港湾建设、确保通往印度洋的航道等,是中国海洋战略的重要一环。此外,中国在已经建设军事设施的岛屿(包含暗礁)上,仍在进一步扩充和完善设施。中国和东盟各国就《南中国海行为准则》框架达成共识,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其向东盟各国寻求追认现状的色彩更浓一些,而从东盟各国的角度来看,各国达成共识,尽可能抑制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动。
而在6月初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中国的立场没能有力的表述。会议在开始阶段安排部长级的演讲,中国派出比以往级别低的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与会,没能获得在会议开始阶段进行演讲的机会。站在演讲台上的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引用李光耀的话语,要求中国须与国际社会协调合作。此外,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谈及东海和南中国海问题时,强调海上航行自由和法治的重要性,并批评中国轻视国际法的做法。对此,虽然中国代表举手加以反驳,但通过香格里拉对话会,可以看到中国的行为遭到批评。
不过,不论澳洲总理还是美国防长,都肯定了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巨大影响力。他们因而强烈要求中国站在整个世界和维护国际秩序的角度发挥作用,不应以武力为后盾,彰显弱肉强食,而应遵守规则,争取和国际社会形成合作的关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在同一时期举行的亚洲未来会议上作了类似发言。安倍的发言在中国被引用为对“一带一路”的肯定,实际上安倍是向中国强烈要求国际合作、包容、规范性等。也就是说,日美澳等国首脑和部长在同一时间向中国发出类似信息。
国际社会在承认中国强大存在感之余,也要求中国不通过武力改变现状,与周边国家共存,以宽容态度对待他国,在遵守既定规则的基础上维持与他国的合作关系。国际社会欢迎采取这些行动的中国,甚至可以考虑和中国合作。东海和南中国海将成为评估中国如何行动的场所。今后如何进一步制定及如何实施《南中国海行为准则》,将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作者是东京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