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发:如何走出“渎”的困境

字体大小:

热点话题

今年的讲华语运动可能是历来最“火”的,但相信负责的团队却高兴不起来。

讲华语运动推介仪式上把“听说读写”的“读”字误植为“渎”,开幕礼的主宾,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过后发文告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更何况用错字的正是鼓励国人使用标准华语的单位。

最近一所大专学府的餐厅禁用华文引起公愤,后来有人相继爆料说并非“只此一家”的特殊情况,还有别的商场华文字都被“消失”了,而且不是自今日始,而是早就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五六年前就悄悄进行了。

正在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本来强调“华文华语,听说读写,多用就可以”的“运动”可说是来的及时,正好可以帮忙灭火,消除一些负面影响。不料“讲华语运动”却自己把招牌砸了,火上浇油,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

接着,人们想起这已不是新加坡官方机构或组织第一次因华文内容出错而引起热议。究其原因,有人说是不负责任(或是不适任)的外包公司造成的,有人说是有关人士“渎责”、“亵渎”华文,更多的是感叹华文水准低落……不一而足。

平心而论,华文水准低落、工作马虎都是无法回避的严肃问题,但这次“渎”案的困扰背后的原因,和《联合早报》整理报道、“随笔南洋”引用的典型案例不能相提并论;它既不涉及翻译问题、更不能怪谷歌,也和量词争议无关,而是关于中文的基本知识和对书法的认识问题。

说起来,主事者还是有些要求的,才会选用魏碑字体,使它看起来较饱满。但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有关方面会从字库里选了错字时,老实说,我也看糊涂了。

熟悉电脑中文系统的人都知道,首先要选用适当的输入法,打了需要的中文字以后,通过文字处理/排版软件,就可以自由选用所要的任何字体,不至于会在后期制作误选了“渎”字。更不存在不谙华文的操作人员不小心把言字旁“修整齐”的问题。

从《联合早报》的图片,可以清楚看出,那应该是原汁原味的电脑“矢量字”。(其中还有简体字“行书楷化”和“魏碑”字体采用行草章法等有待商榷的专业问题,篇幅所限,这里不展开讨论。)

许振义先生的《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7月16日《联合早报·想法》)说得沉重了一点,但我很同意他引用“墨菲定律”的观点,折射的是宏观的母语境况问题,凑上各种其他因素,在关键时刻出了难堪的状况,也许不在今天,或许在明天或哪一天。与其盯住单一事件,不如从根本解决问题。

另外,《联合早报》有一篇文章说“新加坡是个小国,但类似情况无法幸免。好员工和义工难找所产生的弊端无从遁形。”我希望借这宝贵的版位说明一下。

根据我多年来从事义工的经验和所结识的人,虽然每个人各有他的强项和局限,义工团队也难免会有程度高低的差异,可能还会有人只把他们当成免费劳力,殊不知义工之中有很多各方面的专门人才,甚至因为各人的兴趣和热诚,肯努力、用心,知识、能力、表现丝毫不比受薪的职员差。这次又被人提起的乌龙事件中,就我所知,有些就是义工发现并指出来的。

一般人看不到义工在这方面的贡献,首先是因为大家都不想张扬,发现问题,解决了,不会对外公布或表扬某某人帮忙纠正了哪些错误,即使负责校对工作,也是当个无名的“隐身人”。

另一种情况是下情上达较困难,有时候提的意见不一定会受重视,也有的义工比较消极,认为只要做好被分配的份内工作,不要多事惹人厌。如果出了状况,要由义工来承担这类责任,显然不厚道,也难免会打击义工的士气。

最重要的是选对的人做对的事,才能够走出“渎”的困境。

作者从事科研工作,也当义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