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端:让感动延续

字体大小:

众声道

放了数个月的产假,在复工前的周末傍晚,以学生报主编的身份出席了联合学生通讯员的年度颁奖典礼与交接仪式。当晚没有花哨的环节,整个活动简单朴实,却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瞬间。

节目未开始,报业中心礼堂外聚集不少人。除了熟悉的在籍通讯员,在学生报服务多年的同事也向我介绍了“老”通讯员。这些年轻人有的在当兵,或念大学,好些已经踏入职场。他们虽然不是这场活动的主角,却为了对通讯员俱乐部的一份特殊情谊,抽出周末宝贵时间,为不太相熟的后辈加油打气。

典礼在欢声笑语中开始,到了交接仪式,被同届中央执委冠上“爸爸”昵称的卸任主席在致词时落泪了。她特别感谢前辈在她快掉队时没有放弃她,鼓励她写作和参加活动,把她拉回来。

最后,到了颁发最佳组别的高潮。美术通讯员今年凭着积极的投稿和优异的创作,击败其他五组获得最高荣誉的奖项。可爱的是,这群“画痴”在拿奖后不是大声欢呼,把组长、顾问高举起来,而是整组人围着奖杯跪拜,以另类方式表现出得奖的喜悦。

对我这个没有通讯员背景的人而言,这一幕幕诉说的是一股对信念的执着,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回望历史,学生报和学生记者是本地华文报业独特的风景线。联合学生通讯员俱乐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新加坡箴言报》(Singapore Monitor)出版的学生专刊《新一代》以及当时设立的通讯员组织。更早之前,《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不仅刊登学生专刊,后来也设立学生记者组织。

虽然其他语言的报纸也设有学生刊物,但唯有华文报办学生报的同时,也持续办通讯员组织,并视为一种义务。从办报理念出发,设立学生专刊是为了培育读者群,扩大主流报的受众。办学生记者组织则不仅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希望能够扶持年轻幼苗,让他们用喜欢的语言发表想法和创作,保住他们用母语发声的空间。

以本地的情况而论,任何一项与母语相关的文化事业都面临不小的挑战,通讯员俱乐部亦是如此。加入学生报不到一年,感觉参与者大部分对这个组织“爱恨交加”。

能够栽培对华文感兴趣,也有创作潜力的学生,编辑同事向来都不遗余力,但学生语文程度日益下降,要审阅和修饰学生的作品越来越吃力,要督促他们更不容易。此外,新移民和外籍学生的加入虽然使俱乐部成员更多元,却也对本土学生形成压力,要鼓励本地姜坚持创作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忙碌的学校活动和下课后各种增益项目让不少通讯员力不从心。近年来常出现的情况是组长或顾问有意办活动,但多数通讯员却没时间出席。

逆水行舟之时,选择放弃易如反掌。可是,只要静下心来审视创办通讯员组织的初衷,就会确定学生报这时不但要咬紧牙关继续推动,还得想办法使这个团体更上一层楼。

为此,学生报今年暂停招收新一批通讯员以进行整顿。未来,学生报计划为所有的通讯员投入更多的培训和提高相应的要求,以达到活跃社团和培育优质人才的目标。

边写稿边望向新闻室,不难发现几乎每个组里都有通讯员“毕业生”,不少已成为中层管理或更高的职位。凭着对新闻工作的热忱和对报馆的归属感,他们多年来默默付出。再翻看历届毕业生的名单,许多人在不同领域都做出了成绩,尤其是在文创界。

经历艰辛,成果才显得可贵。期待通讯员俱乐部继续勇往直前,获得更多认可,也创造更多佳作,让感动延续。

(作者是学生报主编 nengdua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