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通过更多途径推动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沿线国家的参与至关紧要。(法新社)
“一带一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沿线国家的参与至关紧要。(法新社)

字体大小:

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到今年5月北京举行的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们感觉到“一带一路”各方都积极的动了起来,并且在过去的三四年里,世界的格局继续发生变化。

以东南亚地区来说,传统上美国和日本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参与比较多,现在中国的参与正在深化。根据报道,单是2015年,中国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就达到146亿美元,几乎是2014年的一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变化。

“一带一路”是影响世界的战略,不过体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很多时候是数字的呈现: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金融合作的金额、贸易流通的金额、中国企业走出去收购与投资的金额等等。

数字固然很重要,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倡议落实的进展,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数字背后蕴含了沿线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商业往来。商业往来,即人员的往来,这理应意味着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接触更频密,了解也更深入。而反过来,“中国”的形象,在沿线国家与中国往来的过程中更加具体,它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交流上。

习近平主席说要民心相通,如果我们从微观去看,“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的人民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与意义?他们正在怎样感受到“中国”?现在,“中国”是一个等同于潮流的字眼,“一带一路”亦然。

经济的动力让更多务实的年轻人愿意去听听什么是“一带一路”。不过,这应该还不够。以新加坡来说,去年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占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总额的29%。尽管我们也关注这个数字,但是单引数据或者刊载一些热情洋溢的宣传文字,一般人民对“一带一路”还是不会有切实的感受。

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事实是,正是在这个倡议的背景下,结合新技术、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中国的技术也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淘宝、微信、不同的支付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平日的消费;《中国新声音》正在引起人们的好奇。

这些与“一带一路”既似无关,又是相关。这些新的商业模式与软实力,让“中国”更为具体,柔软地呈现中国高大的形象,让人们感受迅速发展并引领潮流的中国,对于推动“一带一路”的合作有帮助。它促使更多年轻人愿意去学习汉语,到中国留学、到中国的企业实习。

这些都是很好的进展。不过东南亚地区的社会、文化、语言多元,发展的速度也不一。中国在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参与方式和手法,如果可以就不同的对象而进行调整,那么可以让东南亚国家——不一定是当地的华人社群而已,更能够理解与接受中国。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华人人口超过5000万,因此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社群、媒体,可以在他们的所在国扮演桥梁的角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年轻一代的华裔,在东南亚国家已经是第三第四代,他们更多融入了所在国,同他们的父辈把自己当“华侨”的心态不一样,并且与中国关系较为疏离。先了解他们惯用的语言、趣味和观感,然后采用不同于对他们父亲辈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一带一路”,这对他们在所在国协助推广会更有效。

“一带一路”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沿线国家的参与也至关紧要。习近平主席说的五个元素中,创新是其中之一。创新除了包括新科技外,也包括解说的思路和传播手法上的创新。这也是值得我们媒体人想想的一件事。

作者是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主管,本文是她于9月19日参加《人民日报》2017年“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开幕式的发言稿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