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梅:看着变革向我们走来

字体大小:

练习曲

身为趋势的报道者,我们新闻工作者没有理由不知道这个道理,也没有人相信自己不必改变。做为现有产品,要一面维持当前运作,就像在开动着的跑步机上,跑步的节奏不能慢下,空出来的手要不停地尝试不同的数码报道的方式和技巧。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在建国之后出世的,应该会感受到当前是最让我们感到不安与彷徨的时候,过去一个月听了几场资深学者与外交官的座谈会,这种不确定感更强烈。

其中一场和亚洲新闻工作者对话的座谈会上,我国巡回大使陈庆珠教授谈到影响世界的五个趋势:

第一,价值观的改变,亚洲价值观日益受到重视,而情境化(contextualisation)地理解这些价值观是重要的。

第二,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抬头,族群、种族和文明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

第三,民主模式遭质疑,即使在美国,选票决定的民主模式已经不可靠,特别是身份政治抬头的背景下,少数服从多数的选举还可以正常运作吗?

第四,全球化的深化,人员、资本、信息更无边界。

第五,颠覆性科技带来更多的变化,而我们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只能确保自己顺应变革的潮流。

这些不只是全球的大趋势,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也会深受这些大势所影响,如果我们只能是价格接受者,顺应这些变化是唯一的选择,而这一点本周感受特别强烈。

我们公司业绩报告出炉这几天,社交媒体上每隔几刷屏就会看到一个关于我们裁员缩编的贴文。不知道为什么,不论是其他媒体、离开媒体界的朋友,或者和媒体工作没关系的旧雨新知,在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都好像陌路人一样,带着一些幸灾乐祸或嘲讽的语气。

我想这是网络的语言风格,说多和看多都模糊了人们的真心。

夜阑人静,强迫着自己忘掉那些闲言闲语专心赶专栏时,回想起座谈会上听到的新趋势,心顿时清了。这是一个需要卷起袖子重新构建的时代,是一个困难重重,但也机会处处的时代,只是困难是显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分析、批评;机会则是隐性的,需要用心去观察,动手去发掘。

颠覆性科技带来破坏式创新,这概念早在1997年就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提出,20年来给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很多领域都深受影响。在那个时候,就有人预测传统的媒体,当然包括报纸,必难逃此劫。

他当时说,破坏式创新是一种与主流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创新活动,它的破坏力极为强大,一般企业都难以适应这类创新带来的变化。因此,以现有企业心态与利益机制,很难突破这种破坏式创新所造成的两难困境,所以需要在体制外另起炉灶来推动这种创新。

身为趋势的报道者,我们新闻工作者没有理由不知道这个道理,也没有人相信自己不必改变,然而大家一直坚信“内容为王”,只要会做内容,就会有市场。所以,这20年来,新闻业没有停止探索,希望能在被颠覆之前找到转型方案。

做为现有产品,要一面维持当前运作,就像在开动着的跑步机上,跑步的节奏不能慢下,空出来的手要不停地尝试不同的数码报道的方式和技巧。

然而,颠覆性带来的不只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它也让用户市场出现翻天覆地的改变。比如4G网络的普及让更多人用快速串流的方式看视频,于是一般信息单单看文字显得枯燥,这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难度,内容供应者不仅仅要提供信息,还得根据不同的载体和用户的兴趣与能力呈现内容。

前面提起陈庆珠教授提的五个趋势,几乎每一个都正面或者侧面向我们涌来。

多元的价值观增加了读者对我们内容的种类的需求;身份和文化的认同让读者要求我们加强作为文化灯塔的使命;民主模式遭质疑使人们渴望寻求未来的答案,而媒体责无旁贷必须提供这方面的养分;全球化让我们面对境外媒体开放到近乎肆无忌惮的言论竞争;颠覆性科技的冲击就更不必多说了。

这20年来恰恰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们并没有站在原地等着被变革的潮流吞噬。

我们很早之前就知道颠覆性科技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报纸开始做网络、做视频,利用身边可得的技术和想象力摸索着做直播、做动画、做互动内容。但是,我们的速度不够快,也不敢快,用一种漫步的速度试图保持着优雅。

面对这一轮转变,整理一下过去参与变化的经验,对自己下来的工作做一些逻辑上的梳理,对同业可能也有一些好处。

第一,我们太习惯用过去的经验定义未来。

不得不承认,没有人对未来有太多的概念。往过去寻找答案是人类的本能,比如在汽车出现的时候,人类不知道怎么形容汽车的驱动,于是用“马力”。在谈到报道,文章是必然的,但是时间因素和平台的多元创造为报道创造的各种可能性,还需要我们去开发和经营,这种先驱精神不只适用于国家建设,行业建设也迫切需要。

第二,国际化带来的巨大竞争

这几年和台湾同行交流都谈到他们的社交媒体,已经有三家告诉我们,来自新加坡的流量占了他们社交媒体或者网站的访问率15%到20%。我们以为新加坡人的中文不好,但是繁体字并不影响他们浏览。西方的报纸也开始在新加坡争取订户,英文世界同样面对极大竞争。国际媒体带来的多元观点和价值势不可挡,在现有的状况下,本地媒体需要寻找新的价值。

第三,知识付费模式

网络带来的“免费潮”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定价观念,但是网络创造的数码支付便利性我们又跟不上,小额支付和内容定价两者若能同步协调,让优质内容有利可图才有继续生产的动力。

这几点想法可能对读者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我想这个时代不论在任何行业,都会经历某种变革,都必须思索自己前路。看着全球的变革向着我们走来,漫步还能随行吗?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数码总编辑兼联合早报副总编辑hanym@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