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端:读报不只为应考

字体大小:

众声道

最近常忆起念书时看《星期五周报》的情景。当时的学生报里极少习题,老师一般在课上拨出一些时间让学生阅读,需要做剪报的时候也提醒可以用任何华文报章的报道,不局限学生报。即使学生报里有模拟考试,老师也不强迫非得做。当时,读报很纯粹。

想到这些,是因为过去一个月来,为了配合学生报明年的改革和新推出的电子平台ZBSchools.sg,我们到不同学校办讲解演示会。在场一些教师的提问让我感触颇深。

教师近年提出的普遍反馈是上课时间太紧,往往无法好好运用学生报。特别在备考时,情况更严重。秉持着“不浪费任何一份报纸”的理念,好些学校不全年订报,而是根据学校个别情况订阅部分期数的报纸。

学生报在准备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忽略教师所面对的挑战,我们从明年起把原本为周刊的《大拇指》和《逗号》改为双周刊,让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用报纸。两份刊物每年的期数也变少,从现有的30多期和40期减少到20期,而且在9月底之前就停刊。两份刊物每期加厚一倍,用的纸张也从“黑黑”的报纸,变成墨汁不粘手的白纸。

为此,我们明年推行全年订报的策略,希望教师支持,但仍有学校询问能否不这么做。中学教师反映,特别是在中四普华班年中考完笔试后,要花更多心思在其他科目上,课堂里不会用到学生报。

我可以理解华文教师的难处。作为订不订报的决策人,他们事后得向学校管理层和家长交代。在众多阅读材料里为何选择订报;每个学生每年付30元买报纸,究竟有没有善加使用;相对教学资源选择较少的异族学生,华族学生花钱订报是否公平等。

教师的种种顾虑没有错,但这样的心态是否已经矫枉过正?就好似任何一项和母语教学有关的事项,“读报”似乎已渐渐沦为纯粹的应考工具。

华文媒体集团出版的学生刊物面对诸多竞争者,若只在乎盈亏,学生报可以改变办报方针,把刊物设计成练习读物,因为工具书更受家长欢迎。集团没有这么做,而是在满足课堂需求的同时,坚持学生报有原创内容,并确保内容和时事、校园活动和文艺等领域接轨。这样的坚持,源于一份要培养学生从小习惯阅读华文和看本地华文报的理念。

读报能塑造一个人的品格、身份认同和对时事的关注。在假新闻猖獗的年代,了解传统媒体的运作和报道方式,能指引年轻人辨识可靠新闻的来源。在本地,读华文报还有传承文化的作用。但读报需要长年累月的实践,更需要师长在年轻人身旁加以鼓励和鞭策。

只在考试前订阅学生报的情况若蔚然成风,读报可能就彻底地被功利化,学生和家长难免把这些刊物等同教学工具。考试之后难道不需要精神粮食,就不能把学生报当成纯粹的读物来“使用”吗?

或许有人会觉得读报只适合华文程度较好的学生,一般学生要阅读,门槛太高,其实不然。最近到华文教研中心出席一场读报教育的教师分享会,出席的教师来自不同学校,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他们却没有因此局限学生接触报章的机会,而是尽量在不同源流的班级里推广读报和相应的活动,效果令人鼓舞。他们的努力和执着令人佩服。

我不知道学生报能够坚持全年订报的策略多久,因为如果学校选择干脆不订,学生报会流失原有的读者群。

但我们成人为了各种现实因素所作的妥协还是其次,关键是要为这些决定付出长远代价的不是我们,而是下一代。

(作者是学生报主编 nengdua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