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山:马国政治冷感影响选举结果

字体大小:

在五六年前,“茉莉花革命”(后演变为“阿拉伯之春”运动)在中东与北非爆发延伸,长期在埃及、利比亚、突尼西亚、也门等国家掌权的独裁者,一个接一个被推翻下台。

从那时起,不时有西方的媒体与政商朋友问我,这场民众不满独裁统治的起义浪潮,马来西亚是否迟早也会卷入其中。我一般都很坚决地回答他们,至少在中短期内,马国也来个“大红花革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之所以如此肯定,至少有两个还经得起考验的理由。其一,严格上来说,马国执政当局不是如当年中东北非国家那样,由军人或独裁者长期未经选举把持朝政的专制政权,最多是个威权政府。

每隔最多五年,马国在联邦与州都会举行一人一票的选举,虽然执政的国阵在所有的联邦选举以及大多数的州选举中都胜出,但反对党也不时大有斩获,如在过去两届大选里,反对党就攻破国阵的绝大多数国会议席优势,在好几个重要州属取得执政权,国阵在这些州属反而沦为反对党。

如此一来,在理论上,马国民众对于执政党的不满,还是有一定的宣泄管道,在选举时把手中选票投给反对党的候选人,而不是如过去没有真正投票权的中东北非民众,积累了多年无从宣泄的怒气,对于独裁政权的怨恨,在短时间内全部爆发出来,有时甚至会酿成暴乱、内战等不幸后果。

其二,马国是东南亚甚至世界重要的外向型贸易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社会民生虽未能媲美发达国家,但整体上勉强可说是中等以上。大家别忘了,当年茉莉花革命的导火线,是在突尼西亚一位大学毕业生,因为失业而必须在广场上摆卖维生,却遭到执法人员无情驱赶,一气之下自焚而死,从而引发许多命运相似的同情者揭竿而起,誓要推翻那些把持政权多年,却又在经济发展上毫无建树的独裁者。

当年在这些中东北非国家里,主要因为掌政者的政治经济思维的闭塞,导致经济运作一团糟,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企,而因为地理(多为干旱的沙漠、荒地等)因素,他们又没有庞大的腹地可作为后援,例如在城里找不到工可返回乡下种地等,所以拼着命来搏一搏、搞一搞革命,也就在所不惜了,反正本来就几乎一无所有。

但在马国,普遍的就业率是颇高的,即便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一时在城里找不到工作,但一方面他们之中好一些有强大的核心家庭与广大腹地作为后盾,在城里混不下去大可回到雨水充沛、肥沃无比的家乡去“休息一下,以便走更长​远​的路”,或索性长期留下生活;另一方面,马国丰富的天然资源以及贸易收入,​政府部门可以不断为那些在私人界找不到工作的特定群体​“​制​造”​就业机会。

因此,没有多少马国年轻人会像中东北非国家人民那样,不顾一切去投身革命。这一点,从马国一些要求政治变革的群众集会里,出席的人数越来越少即可见一斑。

况且,相比于北非中东民众​锲​而不舍地追求政治变革的决心来看,马国民众的政治诉求是比较务实的。在上一届大选中,支持反对党的选票虽然超越支持国阵的选票,但在马国现有国会议席的分布下,国阵仍然赢得过半的议席;在该届大选后的短时期内,固然有许多选民对此极为不满而上街集会示威,但在整个政治体制看来不可能改变选举结果后,这股怨气也慢慢变为“政治无助感”,最后变为目前的“政治冷感”。

除了一小撮人仍然紧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政治改革思维外,大多数人可能更现实地要在劣境中求生,有者更努力在本地赚钱,把孩子送入国际或私立学校就读,或甚至准备全家移民到心仪的理想发达国度,有者单身到外国打工(高阶或低阶的外国工皆有人打)赚外币,总之对政治“心凉”,而一意少理少碰,顾着自家的求生应对就是了。

近年来,这股“政治冷感”更有两道驱​动​力在助长着。一道动力就好像上述无法改变上届选举结果般,虽然有关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的一系列事件在国际上闹哄哄,但在马国国内无论反对党如何声嘶力竭地呼喊,却基于许多尤其是乡区民众还未有政治醒觉,而未能引起太大的波澜,令到许多关心政治形势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慢慢心凉以至于“冷感”起来。

另一道导致“政治冷感”的驱动力,对马国反对党来说,可能是下一届大选中的“致命伤”。执政的国阵,其主要政治支持力量来自乡区以及城市中下层的选民,而反对党联盟的主要支持者,则来自城市与近郊的中上层选民。

这些反对党支持者已获得一定的物质需求,如拥有体面的事业、财产等,在见闻上也具有一定的国际水平,所以无论是对在联邦或州层次的政治人物以及治理水平,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有更高的要求。

反对党在一些如槟城或雪兰莪等高度城市化的州属执政,他们的政绩要面对这些更为挑剔的中上阶层选民的考验。这些选民对于国阵的治国大方针,可能有所不满,但反对党的治州、治市等方面的做法,也未达到他们感到满意的水平,甚至会认为与当年国阵掌权时无甚分别。

这些选民虽然未必会在来届大选里转投国阵,但只要因为“政治冷感”,而不踊跃出来投票的话,那么到时被替换的(州)政府,也还不知是(联邦)朝野的哪一边呢。

(作者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兼任资深研究学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